2013年09月01日    《英才》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真相与谣言、观点和新闻……在企业跨境并购活动中,来自不同渠道、出于不同目的的言论每每交织,让人丧失了判断。

  中国企业在去收购国外企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企业时,被收购公司所在地的政客、媒体常常会问:收购完成后,雇员的待遇如何?公司现有的技术将来会怎样处置?如果是一个资源型的企业,是否会涉及国家利益?这些就是华为收购3COM、 中国铝业 收购力拓失败的典型原因。

  针对这些疑问,我们通常会帮助客户做两方面的事情:首先是在公司宣布收购意图之前,帮他们做好了解市场的工作,为其与被收购公司的主要战略受众的沟通牵线搭桥。要知道,人们对一个熟悉的公司所产生的恐惧感要少得多,这样收购的过程会更容易一些。其次,某些公司会对战略收购不是很有信心,那么我们也会为他们提供一种自圆其说的战略沟通方案,这个主要是保证所有战略沟通受众,包括雇主、政府、主要投资者、监管者,都会支持收购。

  其实,不单是中国企业,在跨境收购中,很多其他国家的公司都没有花费太多精力思考“软性问题”。假如一家外国企业要收购中国的一家企业,中国的员工肯定希望这家外国公司能够跟中国的文化和理念相吻合,那么反过来,对方如此要求也是符合常理的。

  知名的并购研究学者、荷兰教授Geert Hofstede曾指出,如果你想实现成功的收购,那么就不要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对方,而是要想方设法去营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从我们经手的收购案例可以看出,成功的关键一点就是我们关注了几个被收购方员工特别关心的问题:这次并购对我意味着什么?并购后我的工资会有什么影响?并购方对于这个公司的长期投资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形?我的老板讲哪种语言?

  作为一个潜在的投资人去海外市场时,中国公司在找到收购目标之前,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怎样向当地人说明,我们在寻找什么?如果找到了投资目标,我们如何能够创造一个双赢的形式?如果中国公司能够在海外市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雇主,而且重视长远投资,那么就会得到所有市场的欢迎。

  中国的某些企业在这方面受到过巨大的挑战,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外方会认为这些企业得到了中国政府财政方面的支持。这些问题很复杂,因此也就需要更加深入的沟通。

  就人性而言,不确定的事情都是负面因素。从历史上看,一个公司的品牌要得到广泛的认可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如今的全球化背景下,一家在国内很有名气的公司,去国外做并购投资时,当地人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

  这就像很多大型欧洲企业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都很奇怪地发现:像我们这么大的公司,为什么中国人不知道?因此,这些欧洲公司要跟中国政府和消费者进行长期的沟通。同样道理,中国公司去海外投资时也需要了解到这一点。正如一家外国公司的CEO,拿着10亿美元到中国要想收购一家公司,这通常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反过来,中国企业要去海外成功收购一家公司,也会如此。

  从信息沟通角度来讲,中国企业需要去建立更多的海外关系,特别是建立与国外战略受众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是通过非正式的国际会谈。会谈可以帮助他们接近这些战略受众,而这些战略受众对他们未来的并购或投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还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受众市场的方式,那就是多和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接触,建立信任。通过预先与战略受众建立关系的方式,要比你直接拿着支票本买人家的公司好得多。

  (作者系凯睿安达国际传播咨询公司全球总裁兼CEO,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