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创业与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合作伙伴问题。有一个美
国学者在回答媒体采访的时候,把合作伙伴定义为:具有超越功利意识,严守本分的责任,又能积极帮衬其他伙伴的人。好的合作伙伴既是朋友,也是事业的支持者与配合者,还是知识的分享者与建设批评者,更是前进的推动者与困难的分担者。我自己在创业、在江湖圈、在做公益、在媒体中有不少合作者,也经常会碰到合作伙伴的问题,在我看来合作伙伴有这样几个主要的特点:其一他们会非常主动地沟通,不会太讲究层级与地位,诚恳而且直率,讨论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二在工作场合的默契,有些规则要模范遵守,有些要求要积极主动地响应,有问题其后再说,即使有感到抱怨的地方也要保持在伙伴范围内;其三不会为自己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斤斤计较,相反看成是自己理所当然的表现;其四对于其他同人更多鼓励与正面的信息,而不会拆其他人的台;其五遇到问题的时候,多从建设性的方面,提出解决的方案,也能积极在自己的范围内尝试,而不是坐等其他人的解决;其六在每一种场合,留意各类资源与机会,为共同的事业增加资源与成功的可能;其七合作伙伴要成为学习与进步的典范,新知的权威,带动团队有持续的进步能力,因为核心伙伴的滞后会导致整个组织的失调。
当然对于合作伙伴之间也要防止一些情况,这些情况会降低合作伙伴的情感联系,也可能会破坏伙伴关系:一是以为默契规则适用所有场合——好的合作伙伴会很有默契,不需要把所有的话说明白,就能互相理解,但是现在的企业与事业往往比较复杂,机构的规模也比较大的时候,很多的情况需要做事前沟通与说明,这可以大大减少误解与配合不到位的情况,不能简单地假定所有的问题靠默契能解决;二是灯下黑的情况,因为是合作伙伴,所以在关心、留意与帮助上,过分忽略合作伙伴的感受,觉得他们吃亏就是应该的,而且是不应该要回报的,甚至给予他们过于严厉的批评,损害了他们在员工中的地位,或者过于让他们自己担当了本应由组织担当的责任;三是计算处理伙伴关系的状况,合作伙伴不总是优秀的,也不是在所有时候优秀的,即使因为某种原因不再在公司服务,不再是最好的伙伴,犯了错误,也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好的时候全好,不好的时候全不好,应该用客观的态度对待他们,也能给他们适当的礼遇,这一点主要的合作伙伴要特别注意。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