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买的蔬菜不放心,你可以通过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察看到它曾经长于哪一片农场。不仅如此,你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查到它的“身份”信息:所在农场的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用什么类型的农药,种植采摘的过程是否规范,甚至运输的过程如何,那么在万一发生问题的时候,人们就可以追溯出问题的环节,并尽快找出解决方案。
之所以能一目了然,是因为你购买的这些农产品都带有一个追溯条码,这个条码就涵盖了如上所有的信息。
销售商品中有50%都是食品的麦德龙,就开始实践如上的“食品身份跟踪流程”。2007年底,麦德龙在商务部与安徽合肥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全资子公司“麦咨达农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推出了食品可追溯系统。这是麦德龙全球在食品可追溯系统实施领域的首次尝试,还专门聘请了来自瑞士的农业项目专家。
具体说来,在可追溯体系监控下的产品,从选种、种植、采摘、加工、包装、仓储到运输的每一个环节都被记录在案,并输入一一对应的条形码。就果蔬而言,其播种、发芽、开花、结果、采收和销售的具体日期都会拍摄照片并记录,而农场的位置则通过Google Earth展示出来。在麦德龙的商场,顾客只需拿着蔬菜在终端机器上刷一下条形码,就能在机器屏幕上看到这些蔬菜的所有信息。
如今,使用麦咨达服务的麦德龙供应商有200多家,涉及的产品品类大约有2000种。过去三年来,麦咨达的客户每年都有翻倍的增长。但起初,把自己的生产信息全程公布在网络上,并为之付出额外的成本却不是每个农户都乐意的事。
“刚开始推行可追溯认证时很困难,农户们觉得这是费劲且多余的事情。他们从小接受长辈手把手的教导,也一直走得比较顺利,为什么要改变呢?”麦德龙超生鲜总经理麦天赐说道,“于是我们不断地给他们解释利害关系,并保证采购他们的产品,渐渐地,他们从开始的半信半疑发展到后期的完全接受。”
就记录蔬菜的身份信息而言,农户需要做的事情是自行输入蔬菜生产、加工、配送等各环节的数据。然后这些数据会被上传至麦咨达的平台,再与麦德龙终端门店的系统进行对接。
具体说来,麦咨达在要求农户提供相应信息之前,先会挨家挨户地进行考察。“他们会检测当地的水、空气和土壤,比如土壤有没有营养,附近是否有工厂释放化学元素影响空气质量等,来评估农场周围的环境好不好?如果外界条件没有问题,麦咨达会接着检验种植方法和农场布局,从工具、农药、种子、包装、冷库、配送链条等方面提供指导。一切条件都具备后,农场才会获得麦咨达的认证。”据悉,这种评估和学习 大约会花费三周时间,如果农场需要整改,则需要更长的周期。而麦咨达为农场做完评估后,每六个月会去检验一次,检查各个环节是否按设定的标准操作。
据了解,这些便是麦咨达为农户提供的咨询业务,如果完全符合标准,麦咨达就让农户把所有流程和图片输入平台,做到全程监控。如果不符合标准,就帮助其整改。
零售商的“安全”副业
作为可带来大订单的零售商,麦德龙自然可以用利益原则说服一部分农户接受认证。而用麦天赐的话说,麦咨达并非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我们每年从单个供应商这儿的采购额大约在500万到1000万元不等,而他们用于麦咨达咨询的费用大约只占采购额的0.5%。”
眼下,麦德龙提供的可追溯食品包括禽类、果蔬、水产、乳品和综合这五大类,以上海门店为例,约为40%,猪肉则实现了100%可追溯。在公司的期望中,未来生鲜产品的可追溯比例能提升至8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麦咨达提供的额外服务,并没有让可追溯产品的价格有所提升,反而比同类产品更加便宜,这是因为更为标准化的生产和采购流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麦德龙的采购成本。
通常来说,传统的采购模式是“农民—当地批发市场—批发商—本地市场—供应商—超市”,中间的四五个环节不仅增加了终端的成本,也不利于食品各道环节的监控。与此同时,农副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居高不下,一般高达20%,新鲜蔬菜损耗有时高达30%。麦德龙与农户、养殖户等供应来源直接合作,省略了中间经销商环节,也使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更低,这为农户和麦德龙双方都节约了大量费用。
事实上,除了麦德龙外,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外资超市亦开始在农超对接领域深耕,在外资零售企业的推动下,农超对接这一带有政府公益色彩的工程,正在成为各商家的战略布局。即便如此,采用了可追溯体系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高枕无忧。
麦天赐坦言,“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人太多,如果生产符合标准,那么物流的链条是否好呢?如果物流没有问题,那么零售商能100%把关吗?如果零售商把关了,那么顾客把食品买回去后的处理过程呢?这里一环紧扣一环,其实不好说。”在他看来,可追溯体系的作用在于,在前期的标准设置及监管后,生产运输过程的透明性倒逼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