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公司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而是一个具有社交活动和情感的实体。公司可能在无意中已经成为个人和集体组织身份特征的提供者。这种变革给管理带来了新要求和新责任。
公司员工及股东通常会通过归属于某一家公司或购买该公司的股票来表现他们的自我意识,此时他们往往对公司的一些变化表示担心和抵制。在他们看来,这些变化可能会改变公司的本质。
全球化经营引发难题
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环境的改变。它们以往都局限于或被保护在国内市场中,而现在它们的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超出了国界。这一环境的变化为它们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全球化使公司能更自由地进入新的市场领域,但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它们究竟是谁?
麦当劳在美国之外的扩张,就是一个伴随着全球化而产生的商业机遇和身份特征挑战的绝佳例子。在法国,麦当劳经营着最大的快餐连锁店,它有一个由法国人组成的领导团队,连锁店归法国的总经销商所有,所有原料供应几乎都来自法国,并且员工也都是法国人。麦当劳(法国)公司比起那些生产和服务都来自法国之外的公司要更法国化,然而却被法国人以及法国媒体认为是一家销售“垃圾食品”的美国公司,甚至认为它对法国人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威胁。
为了改变法国公众的认识,麦当劳(法国)公司的管理者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广告,用以强调他们80%的采购进货都来自法国和欧洲,其采购惠及了成千上万的法国农民。尽管做了这些努力,但公司的身份特征仍然是一家美国公司。麦当劳(法国)公司管理者无法解决一个难题,即向法国公众解释,尽管麦当劳的商标是美国的,但麦当劳(法国)公司却是法国的。
在全球扩张过程中,面临挑战的并不只有麦当劳一家。中国公司在进入西方市场时也遭遇了政治和心理上的阻碍。最近大量的事例都表明,身份特征问题对企业而言有时是一种负累。联想在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之后的5年里,继续使用IBM的商标制造和销售电脑。但是当联想取得为美国政府供应电脑的合同时,却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强烈争论。持批评态度的人主要有这样一种担心,即中国设备会威胁美国的国家数据安全。
虽然全球媒体都在显著位置上刊登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美国能源集团优尼科的消息,但是中海油集团仍然由于中国国有企业的身份特征而被挡在了门外。就在雪佛龙成功收购了伏尼科几天之后,《金融时报》采访了时任中海油总裁的傅成玉,他表示公司无法改变由中国政府持有一半股份的企业身份特征。
尽管文化差异总被认为是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因素,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公司身份特征实际上对其有着更重要的影响。文化和身份特征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比如说,文化背景基本一致的两家公司合并了,但公司管理者和雇员在顾客导向、技术创新、企业家精神、为股东创造价值以及内部协作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很明显,公司的身份特征就是区别于其他公司的重要标志。因此,尽管公司在文化层面表现出近似的价值观,但要对它们进行合并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文化层面的融合可能会掩饰企业身份特征在更深层次上的差异。
破坏性的创新之道
20世纪的一些行业,比如钢铁业、计算机业、通信业、金融服务业、零售业等的技术和营销在大变革之中结束的。在这些行业中,那些依靠传统技术或商业模式发展起来的企业都突然受到了新进入者的冲击。这些新进者有不同的价值观、目标、战略以及经营原则。
在传统的战略管理逻辑中,所有参与者都被假定为有相同的战略选择权,并且区分胜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完成自己的战略。但是这种逻辑忽略了一个显著因素,那就是公司身份特征影响着公司所要考虑和执行的战略方针。
比如在钢铁行业中,全球大型的综合钢铁公司几乎运用了所有可行的战略来计划
生产经营,如公司合并、降低产能、退出低利润的细分市场以及流程创新等,然而它们却无法应对一种新的钢铁制造商——小型炼钢厂。这些小型炼钢厂的厂房通常很小,成本很低,因此它们能够以低得多的成本提供产品。
当前,对于一体化的大型钢铁企业而言,要想在与小钢铁厂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它们就得变成小钢铁厂,否则只能退出钢铁市场。此外,它们不得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究竟是谁的身份特征。但由于改变身份特征比调整战略难得多,因此有的综合钢铁生产商要么破产,要么与其他的大型钢铁制造商联合起来降低成本,要么从根本上重组自己。
钢铁行业发生的一切同样也发生在了计算机行业中。在计算机行业里,生产个人电脑的制造商已经赶超了原来的大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制造商。后者中的大多数要么已经破产,如DEC;要么重组成为服务提供商,如IBM和优利系统公司。和钢铁行业一样,计算机行业中的身份特征问题也是决定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另一个例子是照相机行业,宝丽来曾经是世界即时成像相机行业的领军者,但是由于它被深深地束缚于自己的即时成像相机生产商的身份特征中,最终走向了破产。
IBM的例子表明,破坏性创新并不一定会导致公司破产。企业能否在破坏性创新中存活下来,取决于在破坏性创新发生时高层管理者的判断力。这些管理者要能使他们的公司经受住深刻而痛苦的变革,进而在新的领域取得成功。那些没能觉察到破坏力的强度,以及那些对身份特征的惯性特征缺乏了解的管理者,将会使他们的公司在未来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身份特征营销法则
管理者必须掌握“身份特征营销”法则。比如,麦加可乐的快速成长给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带来了挑战。麦加可乐是由一个突尼斯律师于2002年在法国推出的一种苏打饮料。创始人希望为法国穆斯林提供除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同时保证将利润的10%捐给巴勒斯坦慈善机构,另外的10%捐给欧洲慈善机构。
只要这种新的苏打饮料没有被法国主流的零售渠道所接受,只能在民族商店里才能买到,那么作为市场领头羊的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就不必为此担心,因为虽然它们被赋予了突出的身份特征,但只是在一个较小的客户群中流行。然而当麦加可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后,竞争者们就不能再忽视它了。
麦加可乐公司最近将总部改设在了位于中东的迪拜,同时正在建设一个大型工厂。公司现在向64个国家销售各种软饮料,2005年在全世界共售出了10亿公升饮料。该公司创始人曾自夸麦加可乐已经成为继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饮料品牌。
麦加可乐的成功以及其他饮料品牌的不断发展已经迫使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重新审视它们在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营销和广告战略。前可口可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达夫特也有意识地淡化可口可乐美国品牌的身份特征。因为可口可乐品牌已经成为穆斯林攻击美帝国主义的靶子。
一些私人的可乐品牌,包括麦加可乐在内,已经在一些地区迅速发展,并给可口可乐的经营带来了威胁。现在,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它的销售和营销团队中提出了“本土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理念。与依靠亚特兰大总部创建广告主题相比,可口可乐当地办事处制作的商业广告要更胜一筹,因为它们更适合当地居民的品味和情感。
据说,除了制作适合当地的商业广告之外,可口可乐公司还通过定价权、信贷手段以及它足够大的销量和规模经济效应等方式来对麦加可乐进行反击。仅仅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吗?从长期来看,答案将取决于这个新的竞争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多长时间内利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自我意识,通过强调自己与伊斯兰民族的产品具有种族一致性,将消费者从对手的品牌手中争取过来。
我们的观点是在面对基于身份特征的竞争威胁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以及其他主流企业必须学会如何与这些新的对手竞争。针对当地受众的商业广告活动是正确行动的一个步骤,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更有效地应对这种基于身份特征的竞争,主流的市场参与者必须尝试创建一个品牌,要么使其固定在同一个身份特征上,要么对可供选择的理想身份特征起作用。
对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来说,首要的战略是与当地的商业合伙人合作建立可供比较的品牌,这个品牌将会易于获得技术、专家意见和主流的零售渠道。第二个战略意味着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要基于另一种社会身份特征进行竞争。比如,该品牌将会吸引更多的人,使人们认为这个品牌代表了现代化,而不是一种西方的生活方式。
作者:(法)ESSEC商学院战略与管理学教授/哈米德·布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