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内容,永远也不会在通用、波音或者诺基亚之类的大公司的年报中出现,他们通常的说法是:“2010年,我们的产量增加了一倍”,或者“我们的销售收入增加了几倍”。
这是因为,企业家与资本家,对于利润的考虑,有着完全不同的出发点。
利润从何而来?马克思说:利润是剩余价值,来源于资本的本性;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米赛斯说,利润(和亏损)来源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孰是孰非?我认为都对,马克思说的是资本家利润,米赛斯说的是企业家利润。
企业家利润的四大来源
上期文章中,我把资本家利润解读为企业家的心理成本。此外,除了租金成本、利息成本和薪酬成本,由于政府机构征收的税费日趋上升,企业家利润还必须扣除大宗税费成本。
从企业家利润的四大来源:套利、创新、模仿、规模看,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有四个角色:第一,企业家是市场的修复者,套利投机的机会来自于市场的间歇性失效;第二,企业家是市场的变革者,创新利润来自于市场的变革;第三,企业家是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执行者,不断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去开拓创新的市场空间;第四,企业家是组织者,是组织大规模生产与销售的行动者,因此在企业的规模化经营中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超额利润来源之一。
企业家的四个角色,在市场中分别对应四种利润来源,要求企业家具备资本家所不具备的特殊胆识与素质,所以我的结论是:套利投机靠知识,产品创新看胆略,模仿执行要肯干,组织能力看情商。
三足鼎立的利润观
现代企业管理中,经营管理成为职业,股权投资成为产业,企业内在的价值冲突逐渐公开化,因为企业家的价值取向必然不同于投资人的价值取向。再进一步,若把股东分为三类:资本家股东,股权投资人和股票投资人,三类投资人的价值取向就更明显了。
资本家股东追求利润,希望企业定期高分红,成为他们的现金牛或提款机;股权投资人追求及时退出,获利了结,所以希望尽快上市后套现离场;股票投资人追求交易,活跃市场,在股票价格的起起落落中获得交易性收益。
三种投资人的价值取向差异使“股东利益至上”的口号变得极为苍白,因为这个口号没有回答更深层的问题:哪一类股东的利益至上?
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否则就不被接受为现代商业社会的稀缺资源,也就不具备其作为特殊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溢价。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家和资本家的身份经常互换,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企业家主导的企业崇尚创新和规模,资本家主导的企业偏好利润和稳健。简而言之,穷则思变,富则稳健,因为投机套利,创新成长和规模扩张是企业家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家的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