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发生在商业领域的败德事件令人印象深刻。2008年乳业三聚氰胺事件记忆犹新,而去年的蒙牛诽谤门、腾讯大战360乃至最近的“皮革奶”、内地人赴港澳抢购婴幼儿奶粉,都越来越让人感觉到,商业伦理引发的问题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福利水平的关键因素。
但是,简单的去判断某个事情的好坏、是非、公正是困难的。即使是在房价已经成为阻碍我们幸福的关键因素之时,当我们面对房地产商“道德的血液”等类似的命题时,仍然有着各个方面的困惑。
在一大堆原则、价值观中,界限看上去似乎是清晰的,但事实上所有企业管理者都会面临着艰难的道德困境。基本的道德标准有多个维度,标准相互之间会存在冲突,这样就使得问题复杂化,并因此难以解决。
在当下中国,企业家们在特定情境下的道德选择,很多时候难以定论。无论对于何种败德行为,总是存在着一些因素,使得相关的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得到降低。
比如说偷盗。偷盗是一个被广泛痛恨的行为,但是偷书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引发的道德问题,相比偷一般财物,会得到更多的谅解;劫富济贫在中国的传奇小说里,甚至是被鼓励的。
商业领域的道德问题也是如此。在商业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因素,导致相关企业或管理人的伦理责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豁免”。
比如说备受尊重的联想控股董事长兼总裁柳传志,他曾经公开说自己曾赖过账、走过私、逃过税。但是,相信大多数人并不会认为这在当时的情景下,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总结起来,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败德行为会被得到谅解:动机——基于高尚目标的败德行为;能力——面对不可抗力、不可为之事的败德行为。有些时候,当事人的不知情也会缓解败德问题的严重程度。
当下社会败德行为的频发,为何没有形成严重社会心理问题,重要的原因或在于上述的几个方面。很多败德行为的道德困境,都在上述几个方面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缓解甚至于消除。
就当下热议的房地产开发相关从业者的道德困境来说,早在2009年的时候,万科地产董事长王石宣称“从不行贿”,轰动一时。当时的一些舆论拿“母猪上树”来与王石“不行贿”做比照。无论事实如何,显然这些舆论认为,行贿是房地产商好好活下去的潜规则。如此情境下,实施类似这样的败德或违法行为的当事人,自然没有心理担负。
或者说偷漏税的问题。一个坊间流行的说法是,企业的税务问题 “一查一个死”。当然,企业偷漏税的违法行为极有可能被过度夸张了,事实应不是这样,但这些说法背后展现的想法是:企业被认为支付了过度的税收。
当然,这些可能的被社会或者自己内心的谅解并不意味着,类似的行为应当得到鼓励。应该深究的是,为什么很多社会成员对此类行为会有这样看似暧昧的态度?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当不自律行为常常以各种理由被宽容时,要寻求的不仅是道德的解释,还有对社会系统的追问。
我们理当有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应该包括,那些高尚的目标应回归正常,特别是让那些不可抗的力量,应可以驯服。
温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曾说,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最大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二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了,我们的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看得出,温家宝总理对此有深切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可以说,他已经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