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能想象,近几年来不少中国人喜爱的日本品牌“无印良品”,曾经是一个即将倒闭的品牌?无印良品,这个1980年代创立的日本国民品牌,在整体低迷的日本经济大环境中,表现一枝独秀,目前已在全球24个国家展店,是日本全球化最成功的品牌之一。
然而,很少人知道,无印良品在10年前曾经面临危机。2001年时,甚至亏损达数10亿日元(约568万元人民币),日本当时一度盛传“无印良品不行了”。让无印良品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就是“制度”。2001年,第三任社长松井忠三上任。他坚信:“魔鬼就在制度里”,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没想到,才短短两年,无印良品就转亏为盈,还在2005年创下营收1410亿日元(约80.1亿元人民币)的最佳纪录,写下日本企业史上的 “无印神话”。近日,松井忠三的《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中文版在中国台湾出版,首度揭露无印良品从谷底逆转胜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样的改革,让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成为如今的日本金牌企业?
01
无印良品社长松井忠三: 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
苦练就会有结果、努力就能够成功?
这样的说法在许多热血高校漫画中常出现,也在很多长辈的嘴中跑出来过;但真的努力就够了吗?怀抱着「一生悬命」的热情冲,就可以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结果都会认为「不管怎样,我已经很努力了」,又或者是说「努力干就对了」,忽略了在职场上,人家可是不管你怎么努力,只要你没做出成绩,都只会被笼统的归为「能力不够」。
无印良品的社长松井忠三就曾这样说过「面对工作,若只像少年棒球队的孩子一样,笼统地抱持着我要努力的心态,是最糟糕的。业余的世界还能容忍这样的心态,但在专业的世界里,如果努力过后没有成果,只会被大家认为你能力不足。」
你甘愿努力过后,却被人说成这样吗?
我想大部份人是不愿的。但要怎么做呢?以下参考《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一书,作者松井忠三的分享。
主管交待的事,你怎么响应、怎么做?
许多时候主管一声令下,大多员工都是这样响应的:「我知道了,我会努力。」
他们也真如其言,努力了。但是这样的努力有花在正确的事情上吗?不见得,因为他们常常会变成重视努力,却忘记「我要在什么事情上面、透过怎样的方法,以便创造出好的成果。」
因为在工作的场合,努力当然要有成果。努力了,却没有成果,代表这有问题。
松井举例在尚未导入「自动下单系统」之前,无印良品大多靠第一线负责下单的员工凭经验来操作,这些人多数拥有一个共通点:他们对于他们的分内事拥有足够的热诚以及荣誉感,他们也努力加班,为整体销售下苦功夫,但结果呢?许多时候还是会出现业绩不佳、库存太多、畅销品缺货的情形。
这样变成大家下苦力经营,却不一定拥有相对应的成效。而这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当然都是不乐见的,也因此松井谈到他当时就决定引入「自动下单系统」;一开始,的确有不少反弹的声音出现,认为这些一线员工那么努力了,怎么还这样否定他们,但是结果证明经过磨合期后,下单作业这一方面的耗时大量减低,整体效率增加了。
因此这也体现出,很多东西不是你努力就够了,在一股脑投入之前,请先想想「我用这种方式努力,真的适切嘛?」
松井自诩并不是一个事事都请示主管的人,他也认为员工自己思考的能力很重要,他认为员工必须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自主行动的判断力和执行力。毕竟一个公司的运作总不能只靠主管 cover 所有的事情。
所以主管不必事必躬亲、样样嘱咐,但员工同样也要能够不仅仅是努力,但可以深刻思考正确地执行方向。
想要获得上层青睐,那你在面对问题时就必须跟写论文一样「严谨、实事求是」。
接下来,继续延伸刚刚的话题
该怎么努力?
不管你在哪个位置,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该怎么解决问题?」根据松井所谈,他的经验告诉他「找出原因,问题就解决了八成!」
进一步说明,他阐明方法很简单,就跟你写论文一样,找出这个领域过去的研究和案例,促进经验的分享,然后找到方式。在企业里,转换过来同样是先搜集数据,让问题「可视化」,让所有相关信息集结、透明化,才不会漏看问题的成因。
接下来,就是拟定策略,然后执行。
一切都要严谨,草率行事只是治标不治本,你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最后,就是要有效率
为所有事物制定「死线(deadline)」、准时下班绝不加班、任何提案都只在一张 A4 上完成。
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吗?这些无印良品的员工都做到了,而这也是松井所制定的制度。学会以下这几项,想必面对职场生涯更能得心应手。
首先,制定死线
这在无印良品上下可见,这个制度可以清晰地呈现一个项目该在何时完成,不仅如此,在松井的制度下,一个项目的进度从规划到执行、负责人等都清楚标示,让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进程。
如果没有执行成功,也能清楚地看到中间的程序,借此判断问题在哪、可以如何改进。不管你正在执行公司的企划还是自己的 side projects,都应该要为自己的项目制定一个死线,有效率的推进。
接着,绝对要准时下班!
这一条在松井眼里是必须的。或许很多人认为加班就是认真、努力、更有效的象征,但其实不。
这个问题在松井眼里其实很简单,尽管无印良品有一众热爱工作,甘愿为工作搭末班车回家的员工,但是领导阶层认为这样的低生活质量长久来看是削弱公司的生产力,久而久之这些员工生活只剩下工作后,能为公司带来的创新能量就减少了。
所以不仅是从企业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来看,加班都不是件好事。
松井当初在推「零加班」活动时,信念很简单,就是要员工把自己的工作流程 SOP 化,当你仔细审视你的工作流程后,你会发现有很多无意义的时间浪费,把这些删除,再配合诸如开会简报格式预先制定,还有每天有哪些待办事项都排好,什么时候做什么都一清二楚等规划,准时下班理所当然。
不过当然理想状态上,松井认为是「主管不在傍晚交办工作给他人」。
最后,任何提案都只在一张A4上完成
这一项就是要你抓准问题核心、长话短说。在企业里开一个会,最主要就是尽快让大家都了解事情的重点,然后讨论、执行。松井认为过多的内容和美化都不是必要的,因为这样不仅你耗时耗力,其他人也读得累,还会把之后的会议们都拖累。
因此调查、研究等工作你还是要做好,但是在提案上尽可能的简洁。这样大家才能尽快上手讨论可能的方针。而做任何事都是这样,用越简短的篇幅产出的内容才是最浓缩的重点;也是问题的重点。
以上几个秘诀,大家学会了吗?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松井忠三的抗压哲学:
别烦恼、不要迷惘、不要焦急,只要专注处理眼前的事。
02
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无印良品金牌企业炼成记
一个从创办之始就快速发展的品牌,进入21世纪后,势头戛然而止,2001年公司赤字38亿日元。
刚刚担任社长的松井忠三无数次到店铺观察,也在公司内征集了大量意见找出了内部六大问题点:①企业内部弥漫着骄傲自大情绪;②高速发展导致的大企业病;③急功近利导致的短期决策;④品牌效应的弱化;⑤战略失误;⑥社长交接前没有建立一定的机制与企业文化。
然而松井社长知道真正的关键,是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而企业执行力差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1、员工不知道干什么。2、不知道怎么干。3、干起来不顺畅。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松井社长开始了他的企业高效执行力三步改造法。
有人说去无印良品买的是家具,消费的却是生活态度,所以才会拥有大量海内外热衷简约朴素生活方式的粉丝客户,是这个日本杂货品牌的成功因素之一。
但是是从38亿赤字到1620亿营业额的扭亏为盈传奇之路,惊天逆转的秘密,是MUJI内部通用的"2000页工作手册";是企业经营制度的缔造。
就如会长松井忠三所说:"好的制度,就是让企业不断前进的原动力。"而无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其经营指南是能用三条线展现设计概念,无印良品不用四条线;能用三个步骤解决的事,无印良品不用四个步骤执行。
指南①:缺乏标准则无法改善
松井社长认为,如果企业一点缺乏"标准",便无从"改善"。所谓标准不是空泛呆板的教条,而是对具体工作的量化和标准化。
无印良品公司内部就有有两本这样的工作指南,一本是MUJIGRAM,帮助店铺进行日常服务和运营的经营指南,一本是业务规范书,它是指导将店铺和集团开发、策划等部门业务整合在一起顺利如实施的指南。这两本规范手册一改过去的"经验主义",把工作上会碰到的各种情况都"标准化",让员工有一致努力的目标。
无论是公司的经营、商品的开发、卖场的陈列,还是顾客接待,也都有章可循。光是指导手册目前已累积两千页。无印良品靠累积众人的工作技巧和智慧结晶,无论员工碰到任何问题,就算主管不在场,只要参阅指导手册,就能顺利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执行力。
此外,每一天现场都会发现更多问题点和改善方法,而指南也会每月更新一次。工作方法不断被刷新,自然而然的,员工也就会在工作时主动寻找可以改善的地方。正因为这份指南的事无巨细,所以MUJI的员工,所有的工作经验都可以从手册说明中获得,无需请教。
不让工作停滞不前,而是保持它的"动态",我们可以将其形容为"血液流动"。如此一来,MUJIGRAM和业务规范书就成了无印良品的血管。
指南②:简单的流程控管
光有规范和手册还远远不够,为了不让让两千多页的手册变成形式主义。松井社长意识到必须要建立内部作业的效率系统以确保制度的实施。于是无印良品建立了一个名为"DINA"的系统,即为Deadline(完成期限)、Instruction(指示)、Notice(联络)、Agenda(会议记录)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组合而成,使用这个系统将之视觉化后,任何工作就不会流于纸上谈兵。如此,除了确保所有的业务都能毫无遗漏地执行,也因为被规定必须在期限内完成,让员工有更强烈的工作动机。
同时,松井社长开始推行执行力提升的第三步:简化管理流程。无印良品规定提案或者报告,"只需盖三个章",以此改善效率,成为一个"有速度感"的企业。规定公司所有员工互称"先生/女士"而非"课长"、"部长",以此来改善公司内部交流氛围。此外,也能让提案部门负起执行之责,厘清责任归属,不会出现"所有部门都有责任"这种模棱两可的结论。
指南③:18:30后不加班,提高生产力
无印良品内部建立了任务流程可视化以及18:30准时下班的机制。每个任务必须要给出时限,上传到企业内部的系统上并标明进度,而且信息是多部门共享。准时下班并非一打出口号就能立即实现,所以松井从每周制定一个"无加班日"开始,半年内增加到一周两天,最终基本实现了零加班,即使结算和商品展示会期间加班不可避免,加班人数也控制在7%。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无印良品总公司规定员工"晚上6点半后不加班",强化员工思考"应该优先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还有就是"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开会的目的应该是"决定事情,然后加以执行",企业的目标应是"执行占95%,计划占5%",所以应把准备开会的时间控制在最小限度。
指南④: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
在公司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公司在纵向上的管理层级可能会非常复杂,基层员工基本不可能有与管理层沟通的机会。这是非常典型的大企业病,即管理层和企业业务的销售现场是脱节的,懂得现场问题的人只有现场员工。而在多数公司里,制定机制或者指南的都是这样与销售现场"脱节的人"。
松井忠三为了听到现场员工的声音,在上任之初即到日本全国107个门店走访了一次,甚至与员工喝酒聊天创造出说真心话的机会。MUJIGRAM的编写更是创造了一条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每年无印良品总部能收到来自全国门店两万份提案,平均每年采纳四百多条。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无印良品的机制之上。
指南⑤:知识沉淀与员工参与
只让知识沉淀,却不加以利用,是不会起到任何结果的。一个没有索引分类的图书馆,藏书量再大也不是一个好图书馆。无印良品内部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MUJIGRAM的制作、修改以及更新。这并不是说每个公司都要雇佣一个部门的人,而是必须要进行维护、整理知识沉淀的工作。
此外,在无印良品,员工还可以选择自己最想销售的商品,以八折的优惠销售。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执行者,而能够参与到公司最终的行为规范制定中。
指南⑥:与其挖角不如主动培育人才
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许多企业会想办法挖角优秀人才,无印良品却信奉"与其耗费成本挖角优秀人才,还不如在公司内部建立培育人才的制度"。原来,无印良品在业绩不佳时,也曾挖角知名品牌负责开发商品的人员,原以为问题可迎刃而解,没想到反而偏离了原本无印良品的理念,造成更大混乱。
于是,无印良品设有"人才委员会"与"人才培育委员会",系统性地执行教育训练,让人才从公司"长出来",而不是从外面"植入"。松井忠三改变了一般企业的用人印象,他说:"所谓的社会精英,未必能为公司带来贡献。将组织理念与制度谨记在心的人才,对公司才真正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