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31日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稻盛和夫是日本“经营四圣”之一,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电(现名KDDI,仅次于NTT的日本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均为世界500强企业。2010年执掌日航,令濒临破产的日航迅速扭亏为盈。

  在这里我要讲的是“心与经营”,我想通过对自己大半生的回顾,谈谈人的内心会给经营带来怎样的影响。

  故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我在旧制中学里患上了结核病,一度濒临死亡。当时我摄取不到足够的营养,只能休学回家卧床休养。我的叔父和叔母在战争时期就死于结核病。那个时代结核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继叔母之后,叔父也染上结核病,随后我这个侄子又患上同样的病,因此外面风传“稻盛家有结核病的遗传,那个孩子恐怕也不行了”。

  那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宗教方面的书,书中写道:

  灾难和幸福都取决于人的内心,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内心,就会创造怎样的境遇。也就是说,如果将患病归咎于你的内心,那么感到幸福也是你内心的缘故。

  读后我深受触动。

  当时我并非病入膏肓,只是处于结核病初期的肺浸润阶段,每天躺在床上,骨瘦如柴,濒临死亡深渊。那本书正是在那样一种境况下读到的,所以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故事二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相信身边的现状是自己内心的反映。在“二战”结束前的1944 年下半年到1945 年,我的家乡鹿儿岛在轰炸中被烧得面目全非。我虽然正患结核病卧床休养,可是为了不给父母增添麻烦,每次遇到空袭我都逃到防空洞里。空袭越来越猛烈,我们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家面临被烧毁的危险。我在空袭中拼命奔逃,不知不觉中竟忘记了自己的病情,等意识到自己还是个病人时,疾病竟然已经痊愈了。后来,我的身体逐渐恢复。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27 岁那年意想不到地开始经营今天的京瓷公司,到今年正好历时28 年。

  在最初工作的公司里我担任主任一职,我和以前的上司—课长、部长,以及我的助手总共7 人携手又创办了一家公司。

  之前的那家公司几近倒闭,我们的初衷是自己创办的这家中小企业能养活我们即可。我们创办和经营这家公司时想:无论怎样,充其量我们也只能办成一家有两三百名员工的企业,这就算是很大的成功了。可是今天我们的公司已经发展到连我们自己都难以置信的地步:销售额达到2 000 多亿日元,员工12 000 人,资本金300 多亿日元。我们在美国创建了4 家工厂,仅美国员工就雇用了2 000 多名。当时我满口鹿儿岛方言,连普通话都讲不好。现在总算能讲普通话了,可是语调还是略有不同。这样一个人,将业务发展到海外,创办并经营着多家工厂,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因罹患结核病而濒临死亡深渊时,我从书本中领悟到身边的现状忠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27 岁那一年创办公司,此后28 年间,出乎意料的事情在我身边接二连三地发生。 这两件事体现出,人内心的作用具有多么巨大的力量。对此,普通人恐怕难以相信。

  我是搞技术出身的。我们的企业经营就从我所从事的陶瓷研究工作开始。也就是说,我是搞技术的科研人员。因此,我完全没有将人心的问题纳入所谓技术和研发中去考虑。我们彻底追求经营的合理性,坚持以科学的方法开展经营活动。然而无论如何我还是感觉到, 人的内心对身边的现状有巨大的影响。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