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众较熟悉的那些实体的产品,它们正在不断退出人们的视野:正在准备卖给联想的X86服务器System x 在2014年Q2季度萎缩了3%,正在准备出售给格罗方德的芯片制造部门上年亏损了15亿美金……具有IBM铭牌的Power System本季度萎缩了28%,存储部门萎缩了12%,即使是一直引以为傲的大型机System z,在 2014年Q2季度也萎缩了1%。
这是IBM的两面性,是它的冰与火。这种两面性也体现在它最新一个季度的年报当中:IBM第二季度营收243.64亿美元,同比下滑2.2%;净利润为41.37亿美元,同比增长28.2%。
它就像一个睿智而有节制的老年人:继续不断放弃自己那些不擅长、竞争激烈的业务,特别是硬件相关业务,而不断向着更软、更复杂的解决方案移动。理解IBM需要看到这种大的、长期而缓慢的变化。
同样,IBM与苹果的合作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理解这个背景对于理解双方合作本身至关重要。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IBM距离大众越来越远,其实是因为它的客户在变迁。IBM最主要的客户越来越集中在全球500强等超大型企业和政府,而且往往以咨询、解决方案的方式实现,而不是单一的卖产品,正如IBM 的CEO罗睿兰自己所描述的:IBM即服务。其实我们可以延展一下,IBM即复杂的企业级服务。
在整个IT巨头光谱上,我们看到:IBM面向的是巨型组织,给出的解决方案针对组织管理问题;微软是面向中小型企业为主,给出的是产品为主,解决方案为辅,但是核心依然是解决个体效率问题;谷歌面向的是个人需求,解决的是个人效率问题;而苹果其实是面向的消费市场,虽然软硬一体,但是核心是解决个人的体验问题,在深蓝的另一端,属于最红的一端。也就是说,四大巨头在四个不同的横断面上建立起自己的组织模型、业务优势和产品组合,互相的征伐并不容易,彼此之间都有很高的壁垒。
此时,最蓝的IBM和最红的苹果结盟,要向中间入侵微软、谷歌的领域吗?从远交近攻的策略来说确实如此。但是,从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壁垒来说,这种策略又极难真正奏效。
没错,这时候太多人看到的是,苹果想借助IBM的渠道进军企业级市场,IBM想借助苹果的硬件获得更大的用户触点。据调查,过去3年内,iOS设备在企业内达到了68%的覆盖率,但仅20%的用户拥有足够的管理工具和平台。
但是,问题未必都是基于进攻逻辑,实际上IBM的防守任务更重。比如,在云计算市场,亚马逊已经确立了绝对领先的地位,2014年将超过百亿美金。但是,IBM落后于微软、谷歌、Salesforce,仅仅位居第五位。云计算的迅猛崛起也大大侵袭了IBM原有的服务器硬件市场。尽管IBM更希望自己的云计算服务依然在大型企业占据优势,而亚马逊、谷歌等在个人和中小企业市场生根,但是,没人能阻止亚马逊们的狂野入侵。这时候,IBM却宣称从事云计算的IBM员工数量却高达36000人,效率远低于对手。
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云计算方面,也会在大数据方面出现。据统计,IBM在2005年以后,对数据分析业务投资了240亿美元,包括斥资近200亿美金收购SPSS、Cognos等数十家数据分析公司。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所形成的数据积累显得更具竞争力,技术水平也丝毫不弱。相反,IBM的数据却显得过于分散,更多沉淀在咨询顾问的大脑里,以及各种行业解决方案里。
正因如此,IBM本身虽然没有变弱,但是很多潜在的市场空间却被其它新兴企业拿走了,IBM多年来一直处于且战且退的状态。云计算战略、智慧城市战略、移动为先战略都没有真正取得行业领导地位,投入巨大的芯片业务也已经被逼到要出卖制造工厂的地步。
就算它做的很好的软件业务,在2014年Q2当中,其WebSphere只增长5%,就已经是最高的增速了,Tivoli增速4%,Rational、Workforce等软件部门的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之对比,虽然微软在终端设备、互联网两大领域完败给苹果、谷歌,但是在企业级市场当中,无论是操作系统、Office、还是各种Servers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且在云计算等领域比IBM更具竞争力。
IBM现有的战略可以称为SMAC,即Social/Mobile/Analytics/Cloud,但是,除了占据优势的Analytics,你真的能看到它哪个点上处于行业领导地位吗?所幸的是,IBM也好,微软也好,它们账面上太滋润了、优势业务太强大了,即使没有重大突破也足以成为巨大的现金牛。所以说,这时候与其说是IBM的进攻,不如说是IBM的防守,一头金牛站在钱袋子上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