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8日    中外管理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生死海尔

原标题:生死海尔

• 就在张瑞敏的办公室里,长期摆放着一张照片。照片上,一艘巨轮正在倾覆,标题是:《企业为什么失败》。曾经辉煌的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的衰败,昭示着企业不可能依赖一成不变的技术或产品实现永久的成功。而他们被颠覆的一个共性是:都在面临技术范式和市场消费范式的变化时,没有做出快速响应。

• 企业成长取决于两个变量——战略和组织架构,前者决定后者。互联网战略要求企业战略从以企业为中心,真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由于信息的充分对称和透明,逼迫企业不得不将主动权移交给用户。“可以说,企业的生死,决定权掌握在客户手里,企业能做的只能是跟上用户点鼠标的速度。”张瑞敏对此表示。

• 基于从创立之初就葆有的危机意识,海尔一直以“自以为非”、“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作为自己的DNA。张瑞敏甚至在内部说:“我们每天都在自杀”。而不深入海尔,就很难理解海尔人所说的“永远不等别人来革自己的命”的特殊语境。

• 海尔提出要“砸掉组织”,细究起来就是要砸掉不符合时代思维的人。而海尔要实现“人人都是创客”、“每个人都是CEO”,让员工不需要管理推动就会自动高效运转的目标,组织思维是决定因素。

• 在张瑞敏看来,网络化企业,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在海尔是“砸掉组织”后形成的节点闭环网状组织;另一方面是对待用户供应链的再造。从传统时代的大规模制造到按需设计、制造和配送的大规模定制。

开篇导语:

“海尔?为什么要去海尔?”

2014年3月1日《中外管理》主办的一个管理论坛现场,一位业内已颇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对刚从海尔采访归来的本刊总编不加掩饰地面露不解。

的确,如今风头正盛的是小米、阿里、腾讯和华为,它们携互联网思维四处突击,颇有摧枯拉朽之势。而吹响转型号角多年、心无旁骛埋头自我变革的海尔,在外界看来,似乎已不再代表新锐与先锋。

这家曾被公认为中国企业领航者的巨舰,在互联网时代是否已“廉颇老矣”?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唯一被称作“管理哲学家”的张瑞敏,能否通过“自以为非”的全面变革引领海尔继续成为“时代的企业”?

实际上,谈到互联网转型,没有哪个企业像海尔起步那么早、“折腾”那么久、动静那么大。

2014年,张瑞敏又提出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并借用著名的“砸冰箱”,干脆提出了“砸组织”!在张瑞敏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企业需从人本管理时代进入能本管理时代,而企业应变成分散型+合作型和按社区集聚的扁平化组织。因此,海尔的组织结构也应从“倒三角”进一步变革成节点闭环网。

而今,海尔最新的探索已经成果初现——其内部衍生的“雷神”在游戏本领域演绎出了“小米神话”。此外,“智慧烤箱”、“无限电力传输”等项目也都问世在即。截至2014年1月,海尔内部已形成几百个利益共同体(海尔简称“利共体”)和96个小微在线项目(即利共体下面的孵化项目组织),并建立了30多个平台,主要孵化内部“小微”。一批“小微”正在海尔平台上萌发。

显然,此时下定论为时过早。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尚没有成型的管理模式、理论和工具。像海尔这样几万人的大企业,去做互联网转型,挑战和风险无疑都很大。海尔原总裁杨绵绵曾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海尔不‘折腾’,三五年内会过得很好。”不难品出的弦外之音,成为了海尔持续变革的动因。

不是在涅槃中重生,就是在折腾中死去。

“您还能想出,中国还有哪家传统企业,像海尔这样矢志不渝地向互联网全面转型吗?”本刊总编这样回问道。对方的沉默,就是见证的充分理由。

传统制造业企业海尔的转型,本质上是一次“产业架构”的革命。

海尔“砸组织”

2014年2月底的青岛,乍暖还寒。风平浪静之下,一场互联网时代大爆炸式的颠覆正来势汹汹。

和着微凉的海风,站在海尔集团新董事局大楼脚下,能感受到其波浪状外形带给人的无限遐想。“这幢楼体现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是一个自组织。波状表示整个外部环境永远是无序的,被包裹其中的企业组织应该永远能够在无序中创造有序。”比起那幢明显具有工业化特征的老大楼,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如此解释。

巨变的又何止是一座楼。按海尔人的话说:“外面企业三年一大变、一年一小变,而海尔是一年一大变、三个月一小变。”张瑞敏已经带领海尔,在他们称之为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尝试了多年。但外界对其转型仍大呼“看不清、搞不懂、不明白”。这家工业化时代的传统巨头,在互联网时代中究竟要转向什么?怎么转?

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一些欧美商学院,以及日本的商学院都不约而同来海尔一探究竟。“他们的做法破除了我们有关中国的所有刻板印象。海尔集团正在发生的事情太吸引人了,让我不得不加以关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教授比尔·费舍尔(Bill Fischer)表示。其最新著作《颠覆巨人》探讨的正是海尔的转型之谜。

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都没有成型的管理模式、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像海尔这样几万人的大企业,去做互联网转型,风险可以想见。张瑞敏对此心知肚明,“因为要做颠覆性的事情,稍有闪失就会彻底失败。”他说。

就在张瑞敏的办公室里,长期摆放着一张照片。照片上,一艘巨轮正在倾覆,标题是:《企业为什么失败》。曾经辉煌的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的衰败,昭示着企业不可能依赖一成不变的技术或产品实现永久的成功。而他们被颠覆的一个共性是:都在面临技术范式和市场消费范式的变化时,没有做出快速响应。

快速响应知易行难,没有快速响应的企业组织又何谈响应市场?海尔要做的是在“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下,将原有的倒三角组织形式打散或压扁,继而“砸掉组织”,即消灭中层(海尔称“二级经营体”),成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网状组织”。

即使熟悉海尔的人,几个月不去也会觉得“又变了”。

最直接的感受是,你会从海尔人口中听到很多新词汇——“小微”、“孵化平台”、“利共体”、“商业生态圈”、“价值创造”……无论新员工还是老员工,在口中蹦出这些新词汇时,总是配合着兴奋的表情和及时的“翻译”。“海尔为其创新行动确定了新的‘共同语言’,这对接下来的共同探索非常重要。”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王钦对《中外管理》表示。作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海尔研究中心的首席专家,他见证了海尔网络化战略变革推进的真实情景。

基于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判断,在早些年已将8万员工的层级组织扁平化为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的海尔,这两年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利共体”(利益共同体)。一般一个“利共体”下边有六七个“自经体”——“自主经营体就像模块,利共体就像一个整机产品,不同的利共体产品需要不同自经体模块,根据客户需求自主自由组合。长久下来,谁都不需要的自经体自然淘汰消失。”海尔集团一位高层对《中外管理》表示,“自从海尔提出砸组织后,现在竞争激烈到‘快死人’了。如果每个组织都不需要它,它就没有存在价值,要像阑尾一样,要直接切掉。”

2012年12月26日,张瑞敏启动了海尔第五个战略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随后在2013年海尔年会上提出“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简称“三无”)。2014年海尔年会上,这又被“三化”所替代—— 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由此在企业内部构筑出激烈的竞争氛围。

企业成长取决于两个变量——战略和组织架构,前者决定后者。互联网战略要求企业战略从以企业为中心,真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由于信息的充分对称和透明,逼迫企业不得不将主动权移交给用户。“可以说,企业的生死,决定权掌握在客户手里,企业能做的只能是跟上用户点鼠标的速度。”张瑞敏对此表示。

这就意味着,原来层层上报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完全不能适应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且与网络时代的特征相背离。世界知名战略大师加里·哈默尔给出的处方是——将大公司变成小公司。

从正三角到倒三角,再到自主经营体,“利共体”、节点闭环网状组织再到平台型企业,每个人都是资源接口,都成为创客。海尔在组织变革的路上,边走边摸索。

其实这样的实践,在国际上是有过先例的:世界最大的番茄加工企业美国晨星公司、瑞典企业巨头ABB,在1990到2000年代初期,也尝试过类似的举措……但都局限在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像海尔这样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营业额近2000亿人民币、市场辐射全球的领军大企业还从未有过。

“这一理念过于激进,需要非常自信的领导才能实施。”比尔·费舍尔分析海尔案例指出,“绝大多数领导者对此都心怀恐惧:放弃控制权、信任他人、自行工作的思路,我认为: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得到实施,但希望可以看到这种做法的实践。”

折腾出来的笋芽儿

张瑞敏有一次去台湾,一位企业家的话令他印象深刻:做企业就是要么生要么死,要么是人要么是鬼。他自己也有一个企业生死观——企业的下半场分为自杀与他杀两种结局,是选择自杀重生,还是被杀出局?

基于从创立之初就葆有的危机意识,海尔一直以“自以为非”、“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作为自己的DNA。张瑞敏甚至在内部说:“我们每天都在自杀”。而不深入海尔,就很难理解海尔人所说的“永远不等别人来革自己的命”的特殊语境。

“外界看我们很折腾,实际上有方向的折腾就是改革。”海尔PC平台主负责人周兆林是1996年进厂的老海尔人,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张瑞敏1998年提出的“零库存”。当时,家电行业恶性竞争很严重,大家都不理解:“没有库存卖什么”、“根本做不到”。可是张瑞敏意识到这关乎企业生死,毅然坚持推动。

从1998年优化库存的周期30天,到2008年的5天库存期,正是这一坚持10年的战略让海尔躲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因此,笃信海尔理念的员工,对从“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到“三化”的改革方向,坚信不疑。“张瑞敏就是要把海尔打造成一个与用户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的终极状态是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小微公司,而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利用‘契约’将小微公司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财经作家胡泳对《中外管理》表示——他先后出版了《海尔中国造》《张瑞敏思考实录》等书籍,深谙海尔脉络。

周兆林则将“小微”理解为大企业的瘦身计划。他领驭的PC平台下有台式机、一体机、笔记本等五个利共体,笔记本利共体正在孵化的“雷神”游戏本项目(详见后文),让他和他的团队成为集团关注的焦点。

“这块地能不能冒竹笋?笋芽儿又从哪个地方冒出来?这个不知道。但是企业的文化导向和所有的制度设计,都为这块地长出竹笋做着准备。”周兆林表示。他为“雷神”的出世很兴奋:“‘雷神’就是派出去的侦察兵。遇到困难不要紧,往前冲,我在后边顶着,给你调配集结资源。”

而海尔三门冰箱案例、天樽系列冰箱、智慧烤箱项目、无线电力传输等小微项目正在一一试水之中。他们都是在海尔人“无交互不生产”“无交互不分享”等理念的倒逼和影响下,一点点萌发出的“小笋芽儿”。从2013年大力推行企业互联网化改革至2014年1月,海尔内部已经形成几百个利共体和96个小微在线项目(即利共体下面的孵化项目组织)。

考验顶层架构能力

海尔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变革,一个重要特质是:企业无边界,开放再开放。这就要求打破企业内外的所有围墙。“人人都要成为创客,这意味着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人,就可以通过创客平台进来,而里边不适应变革的人会被挤出去。”海尔一位高层说。

海尔智慧烤箱项目的接口人(资源对接者,海尔提出每位员工都是接口人),是厨房家电经营体的庞振泽,而担任此项目负责人的施宇,曾任盛大旗下一家上市公司CEO,下面聚集的团队包括来自阿里巴巴、腾讯、时尚芭莎、百度等公司的人。本着海尔“高单聚高人”的理念,像这样集聚“数字牛仔”们的现象,在海尔并非孤例。

“海尔提出人人都是创客,对于那些不想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创业的精英,这里是个不错的选择。”施宇对《中外管理》表示。后续一段时间,他将集结方方面面与之相关的互联网外部资源。“我们现在做的是烤箱,未来我们做的是智慧饮食的生态圈。”施宇笃定地说。

海尔理解的互联网时代变革,内涵是重新进行价值创造。“是从企业自身创造价值到商业生态系统创造价值。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只是个体的竞争,而是‘商业生态’和‘种群’的竞争。”王钦对《中外管理》表示。

小微、平台生态圈……怎么让外部的资源能主动吸纳进来,怎么让内部的各个节点(海尔每个人都是资源接口人)主动连接起来?

这需要很好的顶层设计,考验着海尔内部最主要的三大平台主——主管海尔690的海尔轮值总裁梁海山,和主管海尔1169(海尔电器,H股,集合营销、物流和渠道为一体)的海尔轮值总裁周云杰,以及为之提供服务(比如:财务、人力、法务等)的海尔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谭丽霞的制度设计能力。

战略设计难,执行更难。每个周六上午,海尔中高层约六七十人,会召开战略推进会,由张瑞敏和搭档杨绵绵亲自坐镇,并针对具体的平台孵化案例,进行没有答案的案例研讨。大家称为“黑色星期六”,因为探索之路需要不断试验、不断校验。

而在2013年就一直陪伴海尔变革至今的王钦看来,海尔改革之所以难,是因为所研究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包括最近热议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数据”等话题的背后,本质上是一次“产业架构”的革命,是价值链或价值网络重新架构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我们跳出现有产品、产业,甚至现有用户的边界,去思考为用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最近谷歌基于对海量数据的掌握,率先发布“无人驾驶”汽车,迎接“智能交通”时代的到来,这为最不愿意变革的汽车业巨头敲响了警钟。

海尔显然不想成为在“旧轨道”的被破坏者,而是想成为“新轨道”的创造者,做时代的引领型企业。当然风险极大,“也可能创着创着,把海尔给创没了呢。”一位海尔高层对《中外管理》举重若轻,“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种价值,不过最好是能活着。”

雷神:为互联网时代而生

三个85后男生——李宁、李艳兵和李欣,在游戏本业界几乎一夜成名。

从2013年7月到12月,仅用5个月时间,一款全新游戏本品牌——“雷神”横空出世,首发500台售罄后,3万人预定;二批3000台,20分钟即被抢购一空,问世仅半年便跻身京东商城游戏本销量亚军。无数网友惊呼,“雷神”如此强劲的势头大有重现当年“小米”手机万人抢购的神话。

没人想到,它是出自海尔三个男孩儿组建的“雷神小微团队”之手,而“雷神”上,既没有“haier”LOGO,也非海尔生产。现在它正在海尔内部孵化,开始实现包括品牌在内的完全独立运营。这也让三个大男生从海尔8万在册员工中脱颖而出,成为这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转型的“样本”。

“雷神的出现,证明了原来只长苹果和梨子的黑土地,经过改良后,长出花生来了。要好好呵护它,让它顺利成长。”海尔PC平台主周兆林对《中外管理》表示。雷神项目就是在他的笔记本“利共体”内涌现出来的。

一切从差评开始

李宁,生于1986年,雷神项目的发起人。他原本是海尔笔记本“利共体”电商渠道总监。这个看似有点儿腼腆的理工科男孩儿,一说起雷神便会立刻眼睛发亮,抑制不住的激动而滔滔不绝。

这次井喷创新,来源于李宁2013年7月在京东商城偶得的一组简单数据。李宁发现,当PC、笔记本电脑销量都在下滑时,唯独游戏本销量却逐月上升,且游戏本领域也尚未出现占据垄断地位的品牌,进入门槛还不太高。

“我们必须要打造一款明星级产品。”看到了这个机会,李宁拉上了对整个上游环境很熟悉的李艳兵,以及善于跟用户零距离沟通的李欣。“我自己就是‘双面胶’,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和自由人。”李宁对《中外管理》说。三个人的作战小团队迅速形成。

时间不等人。李宁对雷军那句名言深以为然:“你要站在风口上,当风来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

那么,一款游戏本新品牌该如何切入市场,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怎么才能真正抓住用户的需求,然后满足他,最终让他成为用户呢?

既然海尔提出“无交互不分享”,让用户需求“倒逼”产品创新,那么就看看用户的需求。他们想到了通过电商渠道中顾客的评价找到突破口。“我们只关注差评,一一记录下来。”李宁和李艳兵在电商网站中搜集了关于各类型游戏本的3万余条差评,最后将差评结果归纳为散热慢、易死机、蓝屏、键长短等13条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突破口,用户的抱怨就是做好产品的最大机会 。”提起这个收获,李宁现在依然很兴奋。

而当首批500台游戏本推出后,雷神也不能免俗地收到了差评。原因是有客户反映屏幕上偶有亮点(即白色瑕疵点)。起初,李宁还向外交官一样解释这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而且所有品牌也都难免。但后来,李宁发现用户不认可这种实则傲慢的答复。用户口径很一致:我宁愿多花300元,也一个亮点都不愿意要。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挑战,给你买单的是你的用户,让用户满意的质量标准才是标准。所以我们要做用户的标准,而不是行业的标准。”李宁说。雷神为12个用户免费更换了无亮点的屏,而且承诺以后的产品都没有亮点。这次被雷神称为“亮点的救赎”的事件,在业界造成了很大地轰动,影响了更多的用户对雷神品牌的信赖度,凝聚了更强的粘性。通过跟用户交互的增多,用户的一些话经常会震憾到他们——“我宁愿花更多的钱去买一个好的产品,也不愿意花更少的钱去买一个残次品。”消费者与企业已经真正的开始了价值交互。

谁用谁做主

用户的智慧太强大了,李宁他们一直感慨于此。当初,在给游戏本起品牌名字时,团队内部的思维太发散,很长时间都无法统一意见。

不如交互。既然游戏本更多的用户是游戏玩家,那就先听听他们的声音。哥几个把曾经与海尔有过合作腾讯、盛大等游戏公司资源找了出来,让他们推荐了一些游戏工会、游戏战队,然后“潜入”这些群里。“跟玩家们探讨什么名字能够让你心动。”反反复复经过一个月的探讨以85后为主的玩家,公认当年的《雷神之锤》是鼻祖游戏,那时也在热映电影《雷神》,雷神也代表着欧洲的一种文化,而网络游戏也正始于那儿。于是,“雷神”诞生。

不只是名字,产品的配置甚至定价,也是和粉丝交互出来的。在生产之前,雷神在京东商城上设置了一个预订状态。“我们会以非官方的身份,和用户们讨论什么样的配置、什么样的价格能接受,而从中获取了大量信息。”李宁他们已经愈发体会到交互的价值。

用户是最好的“说客”

不过,虽然有不少外部资源的帮助,但同时外部的阻力也不小。

既然雷神是游戏本,游戏玩家们最有发言权。“选择专业的代工厂资源就至关重要。因为我们要将产品做到无缝对接。”李宁说,“这也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

“只要是蓝天工厂生产的,我就会买,我只认它。”这是玩家们压倒性的声音。蓝天在游戏本品牌里全球第一,“外星人”、“未来人类”(游戏本品牌)都出自蓝天。然而,海尔和蓝天在几年前有过海外合作,但并不理想。蓝天相较于海尔的量级有点儿太小,甚至不符合某些资质标准,同时蓝天的代工价格又很贵。要命的是,玩家们不肯要有亮点的屏,这显然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而蓝天,又绝不会单为海尔而“坏了行市”。

看似这次又是不可能的任务。但转机,却恰恰出自挑剔的玩家。

诚如前述,为了定价,李宁他们潜水到群中去问大家什么价格才合理?然后将大家讨论的信息反馈给蓝天,同时把和用户讨论的截屏一并给他们看。后来,李宁干脆把蓝天的设计人员拉到群里来和玩家一起聊。这对蓝天原先铁板一块的代工定价,产生了相当大的触动。至今,蓝天给雷神的整机性价比,可以说达到了全行业最优。而这,是作为品牌方单纯去谈所不可能达到的。“但当他们看到用户的真实声音后,就会更容易接受。”李宁很自豪于这次和蓝天的博弈成功。

2013年12月24日,第一批500台雷神在京东商城发售时,他们同步推出了广告片:在蓝天的工厂里,几位设计师在介绍雷神是他们制造的,还有其他几个著名品牌也在说“我生于这里”。“这就够了,这就是用户心目中最好的品质保证。”李宁说。继产品首发后,雷神就成立了粉丝QQ群,专门对使用中的问题答疑解惑,俨然一个售后服务平台。甚至粉丝之间都主动相互答疑,形成了粉丝间的“自交互”。如今,雷神有1000多名活跃粉丝经常在群内互动。

而海尔的笔记本在京东商城也“坐车”打了翻身仗。以前京东商城对海尔笔记本等产品并不热衷,现在却不同了。甚至京东还自掏腰包为雷神投入了400万元的广告费。“雷神项目,让我们看到了海尔内部团队的实力。”京东一位产品负责人表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企业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变成网络互联中的 ……
阅读更多【海尔】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