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    罗赟 商业价值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中国式的父母不是不想爱,而是不会爱。

p124-baba

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埃里希·弗洛姆1956年出版过一本讨论爱的伦理的著作《爱的艺术》。在弗洛姆看来,爱不仅仅是出自天性,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想要学会如何爱,就必须以我们想学其它艺术的方法来进行,诸如音乐、绘画、木工以及医学或者工程等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其过程也跟其它所有艺术学习的过程一样,要先掌握理论,再去实践,最重要的是,要有艺术的追求。

仿佛在几十年前,弗洛姆已经在关注和评论,这两个月以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日所涉及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在7期的节目中,明显地可以看到,经过多天跟儿女们的单独相处,爸爸们爱孩子的能力增强了,爱的艺术升华了。正如田亮在饱受舆论的批评之后,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所说:“我觉得,我对女儿的照顾和了解,终于及格了。”

爸爸去哪儿了?

 

 

11月15日,由5组明星父子和父女本色出演的野外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播出至第6期,以4.024%的收视率和18.16%的收视份额继续稳居同时段全国电视节目第1名。在线视频网站上,《爸爸去哪儿》也受到热捧,截至11月23日,单优酷一家的总播放量就超过3.3亿。人们对于这个节目的关注,从最开始的好奇和试探,上升到举家狂热的程度。

为什么这个节目引领了风潮?除了韩国原版节目在野外综艺方面的出色设计,芒果台的精心策划,萌娃潮爸们的真情流露之外,更多的是让观众感受到共鸣。太多中国孩子不是经常问“爸爸,去哪儿?”,而是“爸爸去哪儿了?”。

第一期播出的时候,多为孩子们对于与爸爸单独旅行的各种不适应。张亮的儿子天天在出发之前,在家里抱着妈妈的腿晃悠,不停地哼唧:“我不去,我要跟妈妈一起,妈妈去哪儿我去哪儿。”田亮的女儿Cindy在条件艰苦的村里住下之后,满脸不高兴,边哭边喊:“我要奶奶,我要奶奶。”有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是因为星爸与孩子们相处得太少,孩子对于与爸爸独处,有疑惑,有不安全感。

“代入感”正是这个节目取胜的关键点,中国社会目前的状况是爸爸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太少,有机会单独带孩子的爸爸,更是凤毛麟角,面对孩子的生活起居、情绪波动,常常表现出束手无策。这些情况都是爸爸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缺位造成的。他们有的忙于应酬为生计奔波,有人认为看管孩子是妈妈和老人的事情,有的则把孩子交给iPAD和电视,乐得清闲,至于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陪伴、教育和关爱孩子,了解得太少。《爸爸去哪儿》的出现,给了他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一次反思的机会。爸爸们开始纷纷联想“假如我和孩子独处3天”,我会怎么哄睡觉、做早餐、安抚情绪呢? 我如何与孩子沟通,得到信任呢?

爱是一门艺术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专门花了一章来讲父母的爱,对于孩子的世界是多么重要。书中写到: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不同于他们与母亲的关系。母亲是生养我们的家,是自然,是土地,是海洋;而父亲则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另一个不同的方面,是思想的世界,是人造物的世界、治安的世界、戒律的世界、走东闯西与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儿女的教育者,是儿女走向世界的引路人。孩子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以及生理上、心理上的关心,更需要父亲的爱、威信、指点和忠告。这样的观点,跟我们“严父慈母”的观点非常相似。

弗洛姆1900年3月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家庭,他是家中的独子。他父母的祖辈几乎都是受人尊重的犹太教神学家,而他父亲因为有犹太人天生的经营头脑,成为了一名酒商。于是,这位父亲,把对宗教、哲理和音乐的热爱,全部寄托到了儿子身上。弗洛姆的助手莱内·芬克曾回忆说,“在许多照片上可以看到12岁的弗洛姆坐在父亲的怀里”。可见,弗洛姆是从来不缺父亲的爱和指导的。弗洛姆最大的贡献,是对佛洛伊德关于爱的“纯欲望”理论的批判式继承,在他看来,人的基本动力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创造式的自我实现,爱自己、爱别人。

弗洛姆生活的时代,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世界的匮乏开始显露。人类的价值开始扭曲,人们对精神健康和自我发展漠不关心,加之战争的创伤,人们缺少爱的意识与能力,物质成为唯一的价值判别标准。这样的背景,成就了他对于爱的伦理的研究,也让他的理论,在GDP持续增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们生活压力巨大,爱的艺术总是被忽略的中国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中国式的父母不是不想爱,而是不会爱。

正如弗洛姆在书中感慨的:人们强烈地渴望着爱,然后几乎别的一切事情又被看作比爱更重要——成功、名誉、金钱、权力——差不多我们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学会怎样达到这些目的,对于爱的艺术,几乎无人问津。

怎样做父母?

 

在做父母的问题上,我们都在学习中成长,在关爱孩子的过程中,自我实现。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写道:除了给予的因素外,爱还包含了爱的一切形式所共有的某些基本因素,这些因素是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

广州心理学家李雪在评论《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时,讲到大陆的爸爸们,在家庭生活中参与程度很低,合理化的理由是我要奔事业,实际上是缺乏感情能力和回避的表现。看到这样的评论,我脑子里却出现了在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著作《难以忽视的真相》里,阿尔和儿子爬上雷尼尔山顶后两个人并肩同行的照片,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一张图片,却能感受到儿子通过与爸爸一起探索世界之后,获得的自信与力量。

弗洛姆认为,从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原因上来讲,父母的爱是不一样的。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而私有财产出现以后,父亲要选取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是要努力赢得的。父亲的爱跟母亲的爱比起来,恰恰是互补的,是有积极因素的。这样的过程,对于父母而言,都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学习体会。

随着节目的陆续播出,印证了爸爸们爱的能力是能提升的。无论是田亮在面对女儿Cindy的哭泣所表现出来的耐心程度,林志颖在放手让依赖性较强的Kimi去独自完成任务时的从不舍到逐渐坚定,还是王岳伦跟女儿相处的感觉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改变,都证明了爸爸们不是不会,不是做不到,而是之前没有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关心、责任感、尊重、了解的重要性。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