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柯林斯:作为一个简单的背景介绍,我要说明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也就是企业是如何自取灭亡,走向衰落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了真正强盛过的公司。一个可怕的发现是它们虽然曾经卓越,但是最终还是难逃衰落厄运。这些真正卓越的公司也会衰落并且失去领先地位,这是很令人害怕的,因为无论成功与否,人人都有可能是脆弱的,而且越成功你就越应该担心。
这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几乎病态的好奇心理;我很想把这个问题研究明白。
退一步看这种演变,就会看到这个过程是分阶段的。而我一直受到这种阶段性现象的影响。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或早或晚都会接触到癌症,不论患病的是家庭成员、自己还是他们认识的人。这就是一个阶段性现象,令人害怕的是你外表看起来可能很健康,可事实上已经生病了。
于是我开始思索,对于企业而言情况是否也是如此:外表看起来一切正常,可是内部已经在走下坡路。我们的研究最终表明那些衰落的公司的确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而且我们发现了五个阶段,其中直到第四阶段,外界才会看出公司处于困境之中。也就是说在五个衰落阶段的前三个阶段,公司从外部看来都是健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如果在你公司成长很快的同时,仔细地进行自省是很很明智的做法,而且也会有好的回报。
还有一个问题,我简短地回到那个癌症类比上。
基本上来说,癌症和公司衰落的很大不同就在于,癌症不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而如果一家公司的自我毁灭拖垮了公司,甚至社会体系——那么至少从我们的研究视角来看,这完全是咎由自取。
因此,衰落的第一阶段并不是(如人们所说的)成功本身。人们一直认为成功之后必然是某种倒退,各种伟大的成功时期之后都跟随着衰落期,而这是不可避免的周期性规律。也许从很长的发展时间看,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的案例中也有跨越上百年,甚至两百年,却仍然没有陷入这种周期的公司。
所以事实上在快速变化的 资本市场 ,没有什么定律表明你成功之后必然会走下坡路。但是人们在成功之后若变得非常高傲自大(则的确可能招致失败)。
我一直很欣赏经典历史教授杰•鲁夫斯•菲尔斯对于骄傲自大的定义, 那就是“会对无辜者造成伤害的蛮横的傲慢态度”。当然了,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早期思想。由此看来,这个“谦受益,满招损”的理念十分普遍,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当然了,如果你翻看十分古老的文学作品,也能看到这个理念。因此,我认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说到公司环境,骄傲自大的状态是有迹可循的,其中一种迹象就是你变得无所畏惧。你不再有失败的危机感。不再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强大、不再怀疑是否是好运气在帮忙。如果你开始真心认为你的成功是理所应当的,而且这种成功源自你自身的强大,当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你说“我们很成功因为我们是伟大的”,那么你已经有麻烦了。
我想起了和一位研究对象公司总裁的对话。在我们的研究成果出版之前,他曾请求我们将有关该公司的内容撤掉。我说:“你们的公司是卓越的公司,正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他说:“那么,我就更有理由拒绝出现在书中。”那家公司进行了很多诸如缩减财政开支的举措,因此榜上有名。
但是这个情况很有意思,这位总裁认为该公司出现在一本专门谈论卓越公司的书中,归根结底是对公司的某种伤害。因为他说:“当你认为自己很卓越时,你就不那么卓越了。”而这是卓越定义的一部分。
因此,第一步是总是应该对于已经获取的成功抱有一定的怀疑。认识到你的力量可能是薄弱的,可能只是走运,但是运气会用完。而你其实没那么厉害,只是身处顺境。总体来说,就是要心有所畏。
我们在(衰落的)早期阶段显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中还会看到其他内容。我认为有两点至关重要。
第一就是对于自己所作所为非常自傲,而不是接受并理解你工作的原动力,从而可以设法改进做法。
如果你的公司像西南航空一样强大,每二十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那么如何运营这个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关键在于不要拘泥于此,而是要不断提出问题,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
为什么在强生这样的企业,是企业精神驱动着公司不同的业务部门?
为什么通用电气自己培养经理?
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财务规章制度?
为什么宝洁的工作备忘不能超过一页纸?
为什么在3M 公司,员工可以获得15%的工作时间用于自主创新?
关键不在于做这些事,而是在于明白为何而做、为何这样的做法会产生好的效果。
我们以后可以说,(当初)正因为我们并不只是盲目地工作,所以我们可以取得成功。而现在,你看着当初的做法,深知时过境迁了;而且我们知道在哪些情况下这些过去的手段会失去效力,所以应该开始考虑发展变革了。
此外第二点,也是这个分析中最有趣的一点。企业家们天生向往各种机遇,他们往往情绪激昂想要开拓新的业务,开创新的领域,这事实上也的确推动着业绩的增长。但是千万要铭记一点,对你来说下一个伟大的目标很可能是你现实中已经成功的业务。
如果你已经有了很成功的事业,心想,这已经算是成功了,我现在要跨越过去开始新的商业探险,眼下的业务完全可以让它自行运转,思量着“这么成功的业务,应该可以放任不管了”,那么你就太刚愎自用了。
因此,在《巨人如何倒下》一书中, 我们写到了电路城(Circuit City)公司的衰落和百思买(Best Buy)的持续成功。电路城在寻求新的冒险领域和机遇,这并没有错,但是他们将自我重塑看作是新的业务机会,而将已有的庞大业务撒手不管。这和百思买的做法完全不同。百思买认为,我们也许可以拓展新的业务,但是最重要的是立足于最基础的“飞轮”,也就是那些明星电子产品业务,使其保持推陈出新。
因此,一旦你有所疏忽,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高傲自大态度都会将你拖垮。
在我的想象中,中国一些很成功的企业家创办了新的企业,进行了大量扩张,投入了很多精力。他们高度乐观,看到新机遇就牢牢抓住,这是助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这种做法未必不可取,但是如果在探寻新领域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得以起家的核心“飞轮”,而新领域不如预想的那样光鲜,回头发现传统业务已经衰落了,那么你就陷入了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