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李心合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一、会计与财务:数据基础一致吗
  假如把会计与财务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与学科(事实上也是如此),则一个对理解财务与会计关系至关重要的问题,被国内外的学界和实务界所长期忽视了,那就是:会计与财务在数据上是相同或相通的吗?
  在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观念里,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所以至今仍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在他们的眼里,尤其是在大会计观或大财务观的视野里,财务与会计在理论逻辑和原则上是统一的,因此会计依其特定的原则和程序所生成的报表数据,便被直接用于进行财务分析与判断,直接被用于公司及其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与激励基础。
  类似的观念和情况在西方学界和实务界也是普遍存在的。按照美国财务学专家爱斯华斯.达莫德伦在《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一书中的解释,公司财务的框架是一个目标(价值最大化)、三块内容(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和四把工具(现值、会计报表与比率、风险报酬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很显然,会计报表数据及以此为基础计算的财务比率,是公司财务在解决投融资和股利决策问题时必备的工具之一。习惯上,财务专家将用于财务分析和管理的比率分为偿债能力比率、盈利能力比率、营运能力比率和发展能力比率,尤以其中的偿债能力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更为重要。所有这些财务比率,都是根据会计报表数据直接计算而成的。翻遍国内外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的教科书,我们还看不到将会计数据与财务数据相区别的情形,相反,到处能够看到的事实是,会计数据与财务数据两个概念经常被混同使用。

  1. 应计制与现金制之差别

  会计数据和财务数据真的相同或相通吗?或者,会计报表数据真的就能够直接用于财务分析和判断吗?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财务与会计的性质及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入手。不管人们对会计性质的看法有何差别,有一个问题几乎是国内外会计学界所普遍认同的,那就是: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功能,生成和提供真实、有用的、以定量数据为主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基本任务。会计在生成和提供信息或数据时,借助于一整套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并执行统一的会计准则。有一个会计程序和方法对理解我们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是必需的,那就是权责发生制或应计制。迄今为止,被纳入复式簿记系统正式核算的项目或数据基本上都是按照应计制的会计基础确认和计量的。按照通常的解释,应计制是以权利或义务关系的实际发生为基准确认资产、负债、收益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要素,不考虑款项的实际收付。应计制必然导致会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分离:按照应计制确认和计量的报表数据,有时并不能作为财务分析与判断的直接依据或基础!
  以会计上的利润表为例,假如一家公司2006年的年报上有这样一组数据:营业收入1000万元,成本费用600万元(其中付现成本费用500万元),所得税100万元,净利润300万元。如若1000万元的货款全部回笼到位,则300万元的利润是真实的,其实也就是300万元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如若1000万元的货款2006年当年没能回笼,到2008年全部成为了坏账,则回过头来看,300万元的利润显然就是虚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虚盈实亏的表现形式之一。尽管从长期看利润与现金流量可能是一致的,但至少在按分期假设提供的期间会计报表上,利润与现金流量还是经常出现差异的。查阅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或年报不难发现,利润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差异性是大量存在的。许多中报或年报的情形是,经营利润和净利润是正,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
  当利润与现金流量发生脱节时,实际上也是公司收益性与流动性出现背离时,财务与会计的关注点也就有了分歧。财务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培育、配置和使用财务资源。在这个功能运行的全过程中,有效决策是核心环节。在传统意义上,财务资源通常与现金或资金相关联,或者在二者之间直接划上了等号。在这种资源观下,财务的决策便演化成了与现金流转相关联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这是财务学框架下的三大主要决策。依照这个逻辑推论,财务分析与决策的基础是现金流转。这个观点,我想并不会有反对的意见。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财务学的文献中,财务决策都是以现金流转为基础展开的。
  很显然,当利润与现金流转脱节时,按照复式簿记和应计制基础生成的会计信息或数据已经不能满足财务决策的需要。关于这一点,学界和实务界是事实上已经有所认识,只是缺乏专门的、系统的理论总结,也缺乏在财务教科书中必要性的分解与分析。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中包含利润与现金流转、收益性与流动性分离的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分离程度也将越来越大。面对这一问题,考虑会计数据对财务决策的不适应性,人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处理办法:在以应计制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外,增加以现金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这样做的结果虽能满足财务决策的需要,但却破坏了会计核算一贯坚持的逻辑──应计制,出现一个会计体系两种逻辑基础和两套数据体系的尴尬局面。面对这种尴尬,许多人开始无所适从:究竟相信和尊重哪一套数据呢?基思.切克利在《战略现金流量管理》一书中对首席执行官与财务主管在数据选择方面的差异性的描述,可以视为是这种尴尬状态的常见表现:
  首席执行官:“好消息──这个月我们的销售额几乎翻了一番,而且我们有希望在中东拿到一份新的合同!”
  财务主管:“很抱歉,先生──银行的电话打不通──我们透支得太多了,我不知道银行是否愿意在星期五支付我们的工资支票!”
  在教学中我曾就“要想知道赚多少钱查哪一张报表”的问题询问过很多的财务人员,让人失望的是几乎都是“利润表”的答案,这显然是一个错误,也是会计数据困惑的一个表现。
  分析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财务与会计在数据需求和生成逻辑上的差别性。会计采用应计制的数据形成基础或机制,至少在正式复式簿记框架下,会计奉行利润至上的逻辑;财务关注的是现金或资金的配置,期望通过有效的配置创造更多价值,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分析和决策的数据基础上选择现金制,并奉行现金流量至上的逻辑。

  1. 再生数据与非再生数据之差别

  财务与会计在数据基础上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上述的逻辑差异上,而且还表现在数据的结构性差异上。会计报表信息有再生性信息与非再生性信息之区分。再生性信息具有持续再生、重复出现的特征,诸如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利润、资产、负债、净资产、现金流量等体现主要经营活动及其必备条件的信息,都是再生性信息;非再生性信息是对企业存续期间偶发事项所确定的信息,诸如意外损失、营业外收入等,一般不会持续发生,甚至在企业存续期间只会发生一次或者根本就不会发生。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信息,总会有再生程度的差别。
  客观地说,这两类信息或再生程度有差别的信息,对会计和财务的意义是不同的。会计核算讲究全面性、完整性的原则,不管是再生数据还是非再生数据,报表上都要反映,只是重视程度有别。在重要性原则的影响下,非再生性信息多数被作为次要事项而被简化或合并处理。即使如此,再生信息与非再生信息一样都被纳入报表数据体系。在经济学上,信息混淆与滤波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同价格信息内含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混淆一样,实际上,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也是混淆性信息。在多数情况下,尤其是总括性的会计报表信息,基本上都是再生信息与非再生信息的合计或混合。
与会计不同的是,财务所关注的数据结构更多的是再生性的。非再生性信息对财务的意义是不大的。财务决策讲究数据的可预测价值,而非再生性数据是缺乏预测价值的。假如企业在2007年度有2000万元的意外损失(火灾损失),我们总不能再去预测它在2008年度能够增加或降低多少,因为火灾损失是不被期望再生的数据。鉴于此,财务学的教科书在论述财务决策的现金流量基础形成时,一般都不会将这样的项目和数据纳入计算体系。
  如此分析,会计与财务在数据结构上的差异性便已显现。会计提供的是再生与非再生的混淆数据,而财务关注的是具有预测价值的再生数据,为此,财务决策在利用会计报表数据时,就需要对报表中混淆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滤波。

  1. 会计变更之差别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理解会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关系时所无法回避的,这就是会计数据中基于会计政策及估计变更的影响。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总是遵从一定的标准,包括会计主体、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在内。尽管会计准则一般都要求一致性的核算原则,但在实践中,在会计准则框架内的主体、政策、估计等变更总是普遍存在的。其次,准则本身也有一个变革 问题。历次重大的会计准则变革,都会对会计报表数据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数直接地计算、包括在总量之中。也就是说,考虑到会计变更的影响数,会计报表上提供的实际上是变更前后混淆的数据。在这样的情形下,根据混淆数据和根据分解后数据进行的财务判断和决策是有差别的(如表1)。
  表1说明,财务判断与决策讲究可比性的基础,而会计变更显然是破坏了财务判断和决策的数据基础,除此之外,客观存在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差异性也是重要的破坏因素。当会计数据因会计变更和差异导致不具有基本的可比性时,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就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和转换,否则就会影响公司间以及同一公司不同时期间的比较效果。\

  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信息披露规范中,要求企业单独提供会计变更的实际影响数,只不过仅限于对利润的影响数而已。实际上,会计数据对财务决策的局限性,更多方面也已被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所意识,并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诸如揭示会计变更的影响、单独披露非经常性损益、提供更详细的报表附注等,缺乏的是概念上的明确区分和对两类数据专门系统的研究。准则制定者的这些应对之策,为将会计数据调整转换成财务数据创造了条件。

二、从会计数据到财务数据:如何调整与转换
  会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差异性表明,当我们借助会计报表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时,需要将会计报表数据调整转换成财务数据。然而如何调整转换呢?很显然,性质不同的数据以及差异形成的机理不同,调整和转换的方法也应有所差别。
1.资产类数据的调整与转换
  资产是判断企业财务实力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其他财务判断(如效率判断)的重要基础。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数据,仅仅是会计上的“账面资产”数据,转换成财务上的“真实资产”数据,至少需要做如下五方面的调整工作:
  (1)剔除虚资产。会计报表上的资产客观上有虚、实之分。诸如现金、应收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都是企业客观存在和控制使用的经济资源,因而都是“实资产”,而诸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尽管包括在会计报表上资产的总计数之中,但不代表企业控制的资源因而属于“虚资产”的范畴。这些虚资产不具有投资能力和偿债能力,因此在财务学意义上不能作为资产来看待,应在转换时予以剔除。试想:如果欠你10000元的债,债务人提供用待摊费用偿还,你会要吗?如果投资人用20000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投资你所在的公司,你会接收吗?
  (2)发现新资产。实际上,会计报表上的“账面资产”是不完整的,很多有价值的资产在账面上没有得到反映。尽管资产核算制度不断变革和发展,但迄今为止的会计核算在资产上仍有“重硬轻软”的弊端。许多有价值的软资产,如人力资源、品牌与营销网络等市场资源、管理资源等,尚未被纳入资产确认的范围,表现为账外资产。即使是硬资产,会计上也是反映不完整的,像自然资源等价值极高的硬资产,至今仍游历在会计上的资产之外。目前,公司报表上显示的资产主要是有形资产,而最近的研究表明,20世纪末有形资产账面价值估计仅占公司市场价值的10%~15%。但是,被会计遗漏的这些软资产,却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并能产生巨大的现金流,与现金流转直接相关,因此应该是财务学意义的资产所关注的范围。
  (3)发现新价值。在会计账面上反映的资产,其价值也不是真实完整地得到体现的。即使是有形资产,受会计核算原则和方法的限制,其价值变动也是不完整反映的。资产在持有期间会发生价值变动,包括增值和减值两个方面。基于谨慎或稳健的考虑,账面上以“资产减值准备”的形式反映了减值,而增值至今仍没有确认的资格。尤其是房地产,在其价格或价值迅速上扬的今日,资产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的背离有时是令人吃惊的。

  以杭州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杭百”)为例,2006年3月19日,杭州市投资控股公司向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转让其持有的杭百公司70123643股国有股,占杭百公司总股本的26%,转让价以杭百公司2005年12月31日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2.56为基准,确定为4.46元/每股(4.4593),总价3.13亿元,每股溢价170%。此项交易,议论颇多,质疑之一是西子联合公司是否真的出了高溢价了?质疑的理由有三:第一,杭百公司的财务质量。账面显示其资本结构是很好的。2005年末的总资产约9亿元,负债近2亿元,净资产7亿元;第二,杭百公司的经营质量。2003~2005年的3年间,主要业务收入、净利润和每股净资产都是持续增长的(见表2),说明公司经营质量还是好的;第三,杭百公司的商业地产被严重低估。杭百公司在杭州闹市区武林广场拥有9万平方米的商业大楼,2005年6月底房屋建筑物账面原值3.71亿元,净值2.82亿元,成新度约为76%,每平方米账面价值3000~4000元。可比较的地产市场价格参照系是浙江大学的滨湖校区,2005年10月21日,该校区65938平方米拍卖15亿元起价,最终由嘉里建设有限公司以24.6亿元的价格拍得。根据2.4~2.6规划容积率,该地块的楼面地价为14349~15545元。比较而言,杭百公司的地产价值应该更高,甚至高达2万元每平方米。

\

  这个案例说明,报表上的资产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而被报表所掩埋的资产及资产价值,现实中仍有其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因此在将会计资产转换成财务资产时,必须善于去发现被会计掩埋或隐藏的价值。
  (4)评估不良资产。资产客观上存在质量差别,而资产的质量差别直接影响其现金的生成能力。以不良贷款为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拍卖价格通常仅为这些贷款账面价值的9%~20%。不过,会计在核算资产时却很少考虑质量问题,“重数量轻质量”仍是现有会计核算模式的缺陷。数据调整和转换时,需要对不良资产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估,确定其可变现能力。
  (5)调整资产分类。在会计报表上,资产习惯上按流动性分类,被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两大类。在通常情况下,流动与非流动资产的分类标准是1年,即能够在1年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就是流动资产,否则就是固定资产。实际上,会计上对资产的分类是不严格的,1年的理论标准在编表的实务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表现为那些事实上已经“长期化的流动资产”,如长期挂账的应收款、长期积压的存货、长期存款等,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仍包括在流动资产的合计数之中,从而使流动资产名不符实。这些事实上已经被长期化的账面流动资产,从财务的视角看就是长期资产,应纳入长期的范围进行分析和管理。
  在财务比率体系中,许多的财务比率是以资产为基础计算的。当我们将会计上的资产调整转换为财务资产时,相应地也应该调整转换与资产相关的财务比率,如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与净资产相关的财务比率如净资产收益率等,也应同步转换。
  2.负债类数据的调整与转换。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但在会计报表上,负债的项目并不全是“现时义务”,而有些“现时义务”却被排除在报表负债之外,由此产生的会计账面负债与财务真实负债的差别,也需要在数据转换时进行调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剔除虚负债。与资产一样,会计账面负债中同样也有“虚”的成分。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基于特定会计程序所形成的预提费用(不含预提利息)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二是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按照合同约定预先收取的价款即预收账款。前者是比较好理解的,关于预收账款,会计在记账时作为负债来记账,但在理财时应当作为虚负债来理财,因为从财务的角度看预收账款在正常情形下是不需要偿还的。全部的虚负债,都需要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指标时从子项中剔除。
  (2)发现新负债。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也是不完整的,一些事实上构成负债的项目,如或有负债,在报表上很少得到完整的反映。担保是现实中常见的或有负债,因此而形成的现金支付需求有时是巨大的,但仅有少数企业会在表内体现这部分负债。2004年度,中科健为非关联方提供担保累计4.6亿元,基于深圳石化工业集团、深港工贸有限公司等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等原因,按照担保额部分或者全额(计提比例分别是100%、50%和25%)计提负债,累计达2.08亿元。而类似的案例并不多见。全部的或有负债,即便在会计上是疏漏的,但在财务上应当是考虑在内的。
  (3)调整负债分类。在资产负债表上,负债通常是按偿还期限被分为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但会计上的负债分类通常也是不严格的。在会计上,流动负债被定义为需要在1年内偿还的债务,而现实中或多或少地总有事实上超过1年的“长期化流动负债”,仍包括在账面流动负债的合计数之内。现实中长期化的流动负债包括两大类:一是长期化的应付款项,包括应付账款、应付薪金、应付税金、应付债券、其他应付款项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可能会在超过1年的时间内偿付,甚至长期被企业拖欠或占用。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与财务的划分标准差别是明显的,会计仍按“需要”标准计算流动负债,而财务应当选择“可能”标准,将长期化的流动负债重新计算到长期负债之中;二是长期化的短期贷款。随着变革 与发展,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势。好的企业在对银行的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差的企业在对银行的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对优势企业来说,它拥有一种权力,对这种权力的利用将能给企业带来有利的信贷政策,如降低利率、优惠贷款条件和额度等,另有一种信贷策略也在优势企业中常用,这就是“长期贷款短期化”。一项10年期的长期贷款,却被企业分拆成20次的半年期短期贷款,每半年在合同上续贷1次,但不发生实际的现金流出,从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对于这类贷款,会计记账时应作为半年期的“短期借款”来记,但从财务即现金流转的角度看,应视为长期负债。由此引起的差异,需要在数据转换时进行调整。
  会计与财务上的负债差异与转换,当然会直接影响使用负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等数据计算的财务比率以及根据这些财务比率所作的财务判断与决策。
  3.利润类数据的调整与转换。
  会计报表上的利润更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数字。对这类会计数据的调整,需要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1)处理非经常性利润。如上所述,非经常性利润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对以预测价值为基础的财务判断和财务决策的意义不大,应当在确立财务视角的数据体系时予以剔除。即使有所保留,也需例外处理。投资收益的再生性要视情况而定,很难说靠火暴的股市支撑起来的投资收益会有很好的再生性,而这部分收益在2007年1471家上市公司(剔除无期初同比数据的32家公司)半年报披露净利润中占有13.87%的比例。截至8月27日,沪深两地共12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7年半年报,合计实现利润总额高达3987亿元,其中,公充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三项合计859亿元,占到利润总额的21.54%。虽然这些收益基本上是与现金流和价值流相关的,但在财务判断和决策中要与经营利润分开来处理。
  (2)调整经营利润。也就是将会计上的利润数字转换成“赚到的钱”。以应计制为基础,会计上的经营利润并不代表经营赚到的钱,而要将利润转换成所赚到的钱,就需要将经营利润中的虚利润予以剔除。虚的经营利润也就是缺乏现金净流入的利润,这部分经营利润包括两部分:一是当期没有现金净流入,但很可能在以后期间流入的利润;二是当期没有现金净流入,预计以后期间也很可能没有现金净流入的利润。尽管是“很可能”,但会计上仍不能作为坏账予以核销,因此仍有利润体现。对于这两部分的虚利润,或予以全部剔除,或在估计未来现金流入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转换。
  (3)调整会计变更影响数。报表上的经营利润数字的多少总是与特定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相联系,一旦政策与方法变化,经营利润数字也就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说明企业的经营业绩发生变化。一个有趣的对话颇能说明利润的含义。有一个商人问自己的会计师:“我们这次能赚多少?”会计师很利索地回答:“你想赚多少?”因此,相对于现金流量而言,利润对评价企业状态好坏的价值是很小的。而要将会计上的经营利润转换成财务利润,还需要调整会计变更的实际影响数(投资政策变更的影响数除外)。

  表3揭示了会计利润与财务收益的差别对公司财务判断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以应计制、全面性为基础的会计利润与以现金制、可比性为基础的财务收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值得说明的是,将会计上的经营利润转换成财务上的“赚到的钱”的另一种方法,是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基础展开的。也就是在经营净流量的基础上,调整在利润确认时相关的项目,即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重新确定经营现金净流量,以此来认定经营“赚到的钱”。
  至于现金流量表的数据,本身就是在会计的固有逻辑之外、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在会计数据的基础上调整转换而成的,因此不存在数据的再转换问题。谁都无法否认,现代会计的固有逻辑是应计制,而现金流量表是反会计逻辑的。按照会计的固有逻辑,会计所能直接生成的是以应计制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及其附表,而现金流量表是在这两类报表的基础上调整转换而成的。不过,虽然这种调整与转换是破坏了会计的固有逻辑,但却满足了财务对现金流转的需求,从而协调了会计与财务在数据供求方面的差异。

三、财务数据的使用:经验值可靠吗
  经过调整与转换,原本不能满足财务需求的会计数据,能够适应了财务工作的需求,但如何更有效地去利用财务数据,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有一个话题是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如何看待经验数值的问题。在财务学的教科书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财务数据标准值的提法,如适度的资产负债率是50%、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标准值分别是200%和100%。这些所谓的标准值,实际上只是经验值,并且形成于60年代的美国,对现代社会经济的适用性究竟有多大,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次,这些经验数值显然也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
  我们的看法是,在确定一家公司财务比率数据是否适当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这里仅以资产负债率为例,我们认为至少应当考虑如下因素:(1)宏观经济形势。经济繁荣时期可容许的适度负债规模比在经济萧条时期要高,根据日本的经验大致相差10个百分点;(2)行业性质。第三产业可容许的适度负债规模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又高于第一产业。根据经验,第三产业的适度负债率范围约为60~70%,第二产业为40~60%,第一产业为20~40%。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现金流转速度的差别,这说明,现金流转速度越快,可容许的适度负债率水平也就越高;(3)公司效益。效益好的公司可容许的适度负债率水平高于效益差的公司。这里所说的效益,显然不是利润表上的利润,大致相当于现金流量表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实际上,利润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的,不代表现金流量,因此也就不体现公司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高低;(4)公司形态。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多,可容许的适度负债率水平也高于非上市公司。可实际情况正相反,也正是因为上市公司可选择的融资渠道和方式较多,其实际的负债水平往往也低于非上市公司。对多数非上市公司来说,追加资本以外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是银行贷款,这使得非上市公司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通常要大于上市公司。这说明,非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压力和风险要比上市公司要大得多;(5)成长阶段。一般认为,拥有稳定现金流的、大型的、成熟的公司应该保持较高的杠杆比率,以谋求税收利益和寻求较低的财务困境成本,而具有高成长可能性的小公司应该减少使用负债来保持公司承担正净现值项目的能力。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差别,50%标准值的提法就是很值得怀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财务数据的利用。

 作者介绍 :管理学博士、会计学博士后,南京大学会计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午餐》
一漂亮性感无敌的女神同事,其老公给她送午饭,没说话放下就走了;新来的男同事问 : 那是谁?
她 : 送外卖的。问: 没给钱?
她: 不用给,晚上陪他睡一觉就好了……
男同事若有所思……
第二天,男同事为她带了四菜一汤的午饭,整个办公室轰然大笑.....
启示:不要在浅层观察后,贸然复制别人的商业模式,你不知道人家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