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我的体会分享如下:
中国式的培训:
注重聘请专家,更多的是关注专家的头衔,而忽视培训内容。专家在授课过程中,讲述的是自己对某件事情的判断结果,至于为什么?有无操作空间?风险性?几乎不涉及到。在大多数情况下,专家更愿意把自己的见解当成“秘籍”,让听课者牢记,课堂上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理解。举例如下:
某人打了个喷嚏,专家点评:由于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再加上最近南方雨水较多,而大量私家车的出现,又使大气变暖,使北京的空气温差变化较大,所以造成你身体上的不适应,才打了这个喷嚏(我看很多股评专家就是这种语气)。此解读纯属“胡说”。现实情况是,提问的人只不过是刚吃了点川菜,被辣得有点不适应,所以才打了个喷嚏。
在当今中国这种专家还是很受吹捧的。没有做过饭的人,可以自称为烹饪大师,没有做过医生的人,可以称为医学专家,而社会上自称为税务专家的,更是多如牛毛。
国外先进的培训:
其关注的是培训内容。对授课老师的关注体现在其专业、实战和互动的能力上,这种培训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善于思考的。该负责人说: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即有欢声笑语,同时还有激烈的争论。讲课的内容要有血有肉,老师分析的观点以及争论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越多越好,这其中没有谁对谁错。我们训练是学生的技能,让非专业人士听懂专业的课程,让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共同听懂一个事项或业务,并使其有所收获才是关键所在。因此,我们收取的培训费是国内同行的10—15倍。
有人说,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失败的工程。在这个流水线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缺乏思维和创新能力。曾记得有一篇文章讲:国外的某培训机构老师,现场观摩了中国某大学里的一堂课,课堂上学生们遵守纪律,没有窃窃私语,老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得也都非常准确。下课后校方问“国外友人”感觉如何?答:“既然学生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课呢?”中国的培训课堂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可以引导学员在课堂上讨论的人来担当,而税务培训的课堂更需要有这种氛围。
涉税专业人士的涉税“交流和沟通”
现实工作中,企业的部分涉税专员和高管,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一些知识,自己也明白,但是当他们要与税局或者公司的高层及其它岗位的人员进行交流时,竟然表达不出来真实的意思。他们不会表达,不是低调,而是在现实税务实践工作中的一大缺陷。
在当下很多场合中,有多少“哑巴”式的涉税专员和高管?这个我不得而知。
作为我自己来说,1982年刚参加税务工作时,也是一个羞涩的大男孩,不善于表达,甚至不会表达,与人说话脸就红,像个女孩。由于职业的关系,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在税政科工作后,与企业和税局里内部人员的交流与沟通,是需要掌握的基本功课,所以从那时开始,自己就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讲课就是最好的锻炼。
据不完全统计,我的讲课场次现已累积突破两千场(次),因此,我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也提升的很快。在课堂上,我要面对各式各样的人群,他们会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如果自己以税务专业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是难以交流的。
我接触的学员来自于各行各业,他们花钱出来学习,主要是为了提升而不是扫盲,所以用案例式的解读和对政策的点评,学员才能够听的懂。
在某大学总裁班的课堂上,我曾经用这样的方式与总裁学员进行过交流。
问:“中国房地产市场今后的走势怎样?房价还会降吗?”
我:“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房子作为生活的消费品而存在,其财富的属性正在淡化。如果十年前你说有5台小汽车,我会说你挺有钱,如果你现在说有10台小汽车,我会问你是开汽车租赁公司的吗?同样的道理,如果五年以前你告诉我有10套房子,我会说你挺有钱,如果过三年你告诉我有10套房子,我会问你,是开旅店的吗?讨论房子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它的资产属性来看,抛开这个因素来谈,是不准确的。”
答:“老师,我听懂了,让我回去好好想想,然后,做出最终的决定。”
用简单通俗带有调侃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时,一切的交流都会变得很简单。启发学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进行决策,这才是听课人群所需要的,也是需要我在课堂上完成的工作。
“只顾低头拉车,不去抬头看路”,这样的税务职业经理人,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会处于不利的地步。在公司的涉税岗位上,与税局、公司内部进行有效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将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公司的涉税岗位不仅仅是指财务部门,董事会、销售、供应、人力资源、后勤等部门也是涉税岗位。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公司内部税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