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0日    证券时报网 朱邦凌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凌波微言】

有的企业负责人声称“零工资”,但其花费实际上全部由企业来报销,这也是一种偷税漏税的现象。

前不久,趣店集团CEO罗敏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在公司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之前,将不再从公司领取一分钱薪水和奖金。罗敏表示,上述决定已于3月10日得到董事会薪酬委员会的批准。

趣店总裁零元年薪,这是唱的哪一出?是无偿奉献精神?如果是这样,普通投资者要感动得哭天呛地。要知道,去年10月趣店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当天市值达到110亿美元。此后趣店股价持续走低,截至目前,趣店市值只有52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达到1000亿美元市值有点遥遥无期。

趣店千亿美元市值靠什么?不可能靠现金贷再次发威。在严监管下这种有很强道德风险的产品只会越来越萎缩。看来只有靠它的汽车新零售了。截至2018年3月10日,趣店大白汽车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75家线下自营门店,累计交付车辆超过4800台。

在趣店总裁之前,国内一些企业家曾公开表示年薪只有1美元,包括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乐视创始人贾跃亭、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与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等人。

2015年8月8日,刘强东宣布未来10年自己只拿1元年薪。马云更神,其在做客某档节目时曾透露过从1999年创建阿里巴巴时就没有拿过工资。马明哲也表示,2009年将领取“零元年薪”。

2016年11月6日,时任乐视董事长兼CEO的贾跃亭在内部信中表示,LeEco战略实现的节奏过快,组织与资金面临极大挑战,他和公司管理层将为此承担责任。“即日起,我自愿永远只领取公司1元年薪。”

不可否认零元年薪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员工与企业高管一起共度难关。但是如果不拿工资,这些大佬们是怎么成为富豪的呢?股权增长带来的收益很多,但是这块收益与拿高额工资并不冲突。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榜中,位列榜首的往往是高大上的金融机构,动辄数千万。

根据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计算,一位企业高管如果拿100万元工资、薪金,将缴纳40多万元个税。而如果这位高管拿一元年薪以及100万价值的股票期权,这适用20%的税率,只需要缴纳20万元个税,这样一来,可以避税20多万元。

而有制造业界第一炮手之称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曾自曝年薪500万,各种税后到手只有200万,她曾抨击那些只拿1元年薪甚至1分钱不拿的创始人,不拿这个钱然后就各种开支走公司账就可以很巧妙地达到避税目的,这种漏掉的税必须追回来。

前不久,董明珠建议个税提高到一万元起征点,并且直言不讳地说破了零元年薪的奥秘。董明珠直言,普通工薪阶层要有纳税意识,但要在比较好的保障的前提下。她认为,在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同时,可提高高收入群体的税负,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她以企业家的收入为例来说明,“上两三百万元的,如果提高到50%的税率(目前最高税率45%)交税,也还有一百多万元”,这些人有更大的纳税能力,可以用这部分的纳税来补充低薪工人的纳税。

此外,她表示国家还要规范纳税的条件,有的企业负责人声称“零工资”,但其花费实际上全部由企业来报销,从另一个层面而言,这也是一种偷税漏税的现象。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全国交个税的只有区区2800万人。显然,全中国不可能只有2800万人收入每月高于3500元。只有两种解释,一是企业单位瞒报偷漏税,二是高收入人群不缴少缴。那些拥有资源类、经营类、股权类收入的人群,往往具有多种合理避税的手段,个人所得税反而从一种调节税变为了指向工薪阶层的“工薪税”、工资税,变为了指向工薪阶层的人头税。

因此,在提高个税起征点之外,还要对税率的档次、税收的分类与征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不能让个税继续成为面向上班族的工薪税。

(作者系资本市场研究人士 朱邦凌)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