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及其要求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它是指在企业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或是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度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也就是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预测和盲目决策。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要求
1.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涉及各个方面利益关系。
2.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如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加权平均法,都会影响到当期利润的高低。
3.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持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中。所以,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内容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全面陈述,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4.运用谨慎性原则要注意“度”的掌握。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在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必须认真合理的考虑权衡相关性、客观性、配比性与稳健性原则之间的成本效益,而不能片面的“教条化”执行。
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企业会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它的“适度”的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
二、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一)在资产定义方面的运用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可操作性比较强,如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是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谁备数额起决定作用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因此,可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出一些行业规范性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会计人员的实践行为。
(二)在企业收益方面的运用
收入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的确定规定了以下原则:(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的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在企业财务方面的运用
在进行财务分析、计算财务指标时遵循谨慎性原则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除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外,还应计算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二)进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除计算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外,还应计算有形净值债务率和利息保障倍数。
三、实际运用谨慎性原则所存在的问题
(一)滥用乱用现象
企业常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规定而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与其他原则产生冲突
谨慎性原则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将会违背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在谨慎性原则下,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应用,又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另外,应用谨慎性原则还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三)妨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谨慎性原则中的某些处理方法,对会计的一贯性与可比性也有影响。如用于存货与短期投资期末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于期末价值是成本与市价两个计价基础交替使用,在计量上是没有一致性的,从而也影响其可比性。
四、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一)适度的运用谨慎性原则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金钱和帐务,同时受着外界或这或那的诱惑,所以会计人员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谨慎性原则,正确认识和使用谨慎性原则。与此同时,企业或公司领导应该重视对会计人员谨慎性的培养和重视,既要做好谨慎性培养的工作也不能过度谨慎。
(二)协调与其他原则的冲突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不免与客观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一致性原则相冲突。因此在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必须认真合理的考虑权衡相关性、客观性、配比性与稳健性原则之间的成本效益,而不能片面的“教条化”执行。
(三)内外结合,强化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