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公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之一,尤其是当前企业集团探索产融结合的背景下,财务公司更成为众多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除了受企业集团发展状况影响之外,还面临哪些金融及非金融风险?就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油财务公司金融与会计研究所所长王增业博士。
记者:您是否认为财务公司的业务同银行趋同?风险是否会向银行传导?
王增业:从财务公司的发展历史看,存贷结等基本业务可以看作是对商业银行服务的替代与优化,类似于 制造业 中“自主生产”和“外包生产”的关系。
财务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即内部存、贷款)、内部结算和投融资,尽管少数财务公司拥有买方信贷、票据业务等资格,有些还能够进入银行间拆借与债券回购市场,甚至部分财务公司还拥有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会员即人民币衍生品交易资格,且所有的财务公司都同银行一样要接受中国银监会的监管、需要向中国人民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乍一看来,貌似一些个缩小版的商业银行。而实现“金融服务内部化”和“金融资源管理效益内部化”也的确是企业集团成立财务公司的初衷。甚至更早期,人民银行对财务公司的定位是“内部银行”,总经理被代称为“行长”。实际上,财务公司其实是企业集团实施资金和金融资源集中管理的工具和平台。是“自己人干自家的事”,“趋同”这个词不适合描述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财务公司业务中所谓的存款、贷款、结算等,与商业银行这类纯粹的货币银行学意义上的金融机构是有很大差别的。企业集团内部单位之间的存款、贷款、结算,说白了无非是对传统资金上收下拨打白条清账的一种“雅称”。因为有了财务公司这一平台,集团内部不能再吃“大锅饭”,不能再“吃饭不要钱”,需要“亲兄弟明算账”,所以,财务公司开展的存贷结等“类银行”业务,只能说是在集团内部模拟出了一个“金融市潮,“兄弟”之间要按照“市场规矩”对资金往来占用要支付成本,并且要按照财务公司公布的结算规则及时无误地结清彼此债权债务关系,从而避免在集团内部产生“三角债”以及某些强势单位对弱势单位的“吃、拿、卡、要”。
事实上,当企业集团内部资金存量有一定规模、内部结算量较大时,通过成立财务公司来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其成本往往低于依托商业银行办理的成本。因此,财务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对企业集团而言,既有市朝服务类似于商业银行的一面,也有管理职能尤其是集团资金总部管理职能延伸的一面。
尽管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的业务相似,但绝不相同,在当前的政策定位下,“趋同”恐怕是一些人的错觉。毕竟,大多数财务公司追求的是为企业集团节约财务费用、 管控 资金风险,业务范围局限在企业集团内部,不完全以盈利为经营目标。何况,财务公司仍不能进入人民银行清算系统,必须依赖商业银行才能完成最终结算支付;结算支付手段和工具也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后者有“三票一卡”,财务公司恐怕只能开具与一般工商企业没什么区别的“商业承兑汇票”(有谁会把财务公司承兑汇票当成银行承兑汇票使用?)。在人民银行大力推广的电子商业汇票结算系统中,财务公司的级别也低于商业银行,决定了财务公司必须依托商业银行开展电子商业汇票业务。
从实际情况看,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除了被冠以“同业往来”的名称外,并不比普通工商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客户有什么优惠。至于向商业银行传导风险,与其说财务公司,不如说是某些企业集团本身。但是对于很多大型优质的企业集团而言,由于国内 金融市场 特别是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集团正越来越依靠发行短融超短融、中票、长期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资,银行贷款占企业集团负债的比例越来越低。
从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看,今年上半年,财务公司的存放同业资产余额大幅上升,这说明财务公司仍然有余钱趁货币市场高利率的机会,将资金“支援”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倒是后者,既在存款市场上负有不少“高息揽存”的不良名声,也在近期同业市场流动性风暴中负有直接责任。从近些年的实际表现看,流动性风险的传递可能是部分过于激进的银行“传染”财务公司,而不是相反。
记者:您认为财务公司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王增业: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承担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而信息系统、内控流程与员工柜员等操作风险属于内部非金融风险。
财务公司开展的所有业务,都会因交易对手违约而可能产生损失,即信用风险。财务公司的交易对手有两类:大部分业务集中在集团内部的成员单位,可称为“内部交易对手”;少部分业务为参与集团外部市场的融资、投资理财等,可称为“外部交易对手”。通常,由于集团公司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和管理手段限制,财务公司面临的内部交易对手的违约可能性很校特别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集团公司要对财务公司的债务清偿“兜底”,集团公司必然会对所属成员做出专门要求,因此内部信息用风险基本上不存在;真正的信用风险体现在外部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包括与财务公司产生资金和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券商、基金公司、企业(从财务公司处融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对财务公司而言,这类外部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要远较内部交易对手为高。
其他几类风险,如流动性、利率汇率等风险,财务公司都与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一样,处在利率汇率市朝进程中,风险也随时变化。但是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财务公司因为有集团公司的支付“兜底”,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相对而言反而还要小一些。
操作风险是任何金融机构都会存在的风险。财务公司的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结算、外汇交易以及人工操作不准确或信息系统故障等风险。
随着利率市朝加快和人民币汇率逐步放开实现可自由兑换,利率汇率风险管理将是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记者:如何有效化解财务公司风险或是阻断风险向其他金融机构传导?
王增业:我们始终认为,财务公司的风险防范与化解,除了应该强化自身管理,找准自己的职能定位从而为各类业务“划定一个圈”以外,最大的风险是发展的风险,是监管政策僵化、因循守旧、不思变革 、阻碍其正常发展的风险。
比如,在存款准备金方面,该政策越来越显现出不合时宜,企业集团拿自己的产业资金去缴纳所谓的存款准备金,平白无故的抽走了本应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这些资金存进人民银行,人民银行通过其他通道给了商业银行形成“金融资金空转”,不仅造成实体产业“失血”,还造成了金融泡沫和金融风险。作为国内比较独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企业集团的“司库”,而司库在国外是不被当作金融机构的,因此也不存在缴纳存款准备金的问题。而且财务公司的业务性质(局限在集团内部)与银行有显著不同,因此也不应该简单拿银行条规来约束。业界呼声已持续多年,但是准备金政策却始终不为所动。目前与大型银行相比仅有5个百分点的差距也是在“4万亿”大潮中留下的,对企业集团和财务公司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在全行业呼吁多年的情况下,为什么就不能变革 呢?
再比如,财务公司在各类市场准入方面,监管机构以控制风险的名义,迟迟不能迈出实质性有意义的步伐,阻碍了财务公司的发展壮大和竞争力提高。变革 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最基本经验,就是给企业自由、给个人自由,以及个体获得自由之后必须自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财务公司而言,各方面管得太死、管得过细。化解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快政策变革 ,给财务公司发展的自由,让财务公司真正成为实现产融结合的非银行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