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今年年会的重点议题有这样几个:“IT领导力”, “下一代IT工作者”,“IT效应测量”,“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 私人设备公用)。我挑出其中三个介绍一下,并谈谈我的体会。
伍德上校眼里CIO的领导力
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去年我还出了一本《巅峰领导力》的书,但今年再探讨这个话题,我有许多新的体会和想法。使我深有感触的不是那些大道理和原则,而是一些领导人讲述的实例。由于篇幅所限,我不能在这里详细介绍,只能择要分享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
前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安东尼.伍德(Anthoney Wood)是负责1975春天“西贡大撤退”的军方人士。伍德上校的父亲也是海军陆战队队员,曾经参加过太平洋战争的硫磺岛一战。我对越站那段历史也曾感兴趣和了解,但能够听到美国一方的故事还是第一次。伍德上校说,当时在西贡负责撤侨(美国公民)的并不是美国军队,而大部分是美国在越南(或者说南越)的志愿人员,由他指挥。他手下才有不到1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连那些直升飞机都是美国在南越的私营公司志愿提供的。在整个过程中,好多志愿者失去的自己的生命。
伍德上校退役后,创立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一开始只有10个人,后来发展到几百人规模,再后来被一家大公司合并过去。他讲自己当年在西贡的成功要素以及后来 经营管理 的诀窍时说:1. 对组织的忠实,首先来自于上级对下级的忠实;2. 说到“管理”,实际上是不需要的。领导应该做的是,设置组织运作的框架,然后相信团队成员的能力;3. 让团队成员知道,领导是与他们在一起的。
看这三条,很有军队的味道,但也能使我们领悟到其中一些道理。对呀,人家说的是人命关天的战争!
说到团队精神,伍德上校说: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根本就没有为美国而战、为自由而战,他们是为了其他战友而战。(Marines never fight for their country nor freedom. They fight for their marine buddies!)
我喜欢看战争片。后来一点点地发现,在美国战争大片中,很少有当官的高喊“为了美国、为了胜利?冲啊!”的场面。听了伍德上校的故事,才弄明白后面的道理。
CIO的地位取决于能否为组织带来变革
这也是一个老话题,以前在e行网上也谈过。这次开会,有几位发言人已经是“VP for IT”(负责IT事务的副总裁)了,可见今天IT在组织中的地位。不过,会议请来一位作者克雷格.希费贝恩,他写了一本书,《在为时不晚的时候,赶紧离开IT这一行吧》(Craig Schiefelbein, Get out of I.T. While You Can)。乍一看书名,很奇怪的题目。其实,这也是国内俗称的“标题党”的做法。
这个作者曾经搞过一个问卷调查,问卷只发给非IT业的公司的CIO们。而且问卷仅仅有两个问题:1. 你的专业工作是什么?2. 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开心吗?
针对第一个问题,回答问卷CIO中54%的都回答“IT”,其他46%的CIO回答自己的专业工作是“银行”、“建筑”等等。可见,在众多的CIO里面,还有一大半的人都一直认为自己是搞IT的,而没有将自己的职业专长与公司的业务经营联系起来。
我想,若是我回答他的问卷,可能也会答“IT”,而不是“地方政府”。
我想,我们也可以邀请中国的CIO回答一下这个问卷,看看咱们中国的CIO是如何看待IT与 组织运作的关系的。
其实希费贝恩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CIO们应该赶紧摘掉自己那顶IT的帽子,去仔细研究组织运作的内容。
我在上述那本拙著中举了下面这个例子,现在不妨再用一次:美国联航与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合并过程。2009年这两家企业就有合并的意向,但大陆航空公司的人到联行一考察,人家就开始犹豫。他们指出联航太“胖”,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然后联航的领导就研究怎么办,最终的答案,包括怎么减员、如何提高效率,等等,就是在IT里。两年后的2011年双方再谈,成功。今年年初,两家公司在得到美国联邦FAA批准后,正式合并。从此,美国就没有“大陆航空公司”了。
我从中得到的体会:
1. 一个CIO的质量,要看他/她是否为组织带来多少变革。因为,仅仅是安装系统、进行系统维护、保证系统运作正常,那你们公司根本就不需要CIO,仅仅雇佣一个信息技术经理( IT manager) 就可以了。
2. 一个好CIO与另一个一般CIO之间区别在于,对 变革的适应能力
3. 在年终给自己做评估时,主要看自己为组织运作带来了多少变革。
我的建议:在IT部门里,专门雇佣一位非IT技术人员,对公司运作进行分析和改良方面的研究。
BYOD!
在过去两年中,这个议题频频被信息技术主题的会议上列为主要议题。相比之下,云计算和虚拟系统(包括服务器和PC)已经渐渐退到后台。去年的《IT经理世界》CIO峰会上也讨论过这个话题。我不太了解国内各个公司和政府机构对这个问题的发展状况。
这里的“个人设备”是指今天常见的笔记本、iPad以及各种平板电脑、e-Reader、手机等等。BYOD 后面的一个主要驱动力量是现在的移动和4G通信技术以及无处不在的Wi-Fi, 前些日子看到杭州要在全市推广免费的Wi-Fi网络。这些技术发展使得“办公室”和“内网”这些传统概念渐渐退化。我工作的这个市政府里,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一些人开始将自己的iPad或者安卓平板电脑带到办公场所来。尤其是在我们采用谷歌的云计算系统后,更多的人开始用自己的设备办公。
由此可见,研究BYOD 并不是研究将来的发展,而是先承认目前已经在发生的事实,而后才研究BYOD带来的影响。
从使用者角度看,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对BYOD的呼声最高。今天的美国大学里,学校提供的IT 服务,不仅可以从教室、宿舍、校园的草坪上网,而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设备进入学校有关的系统进行各种活动,包括交费、查分、交作业、与教授进行交流、阅读要求的文章、教科书,等等。显然,这就要求允许个人设备与大学的各个系统相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生活四年后,毕业生自然就习惯将自己的设备带到工作单位去了。
这次会议上还有一位为一家大医院系统(下属好几个大医院)服务的CIO。他们医院刚刚搬到一个新的大楼里。新医院仅在IT上的投资就达上亿美元。根据他的介绍,新系统的设计中包括允许病人和家属在病房里用自己的计算机设备(病房里也提供了计算机等设备)进入医院的系统查看病例、大夫开的药方、治疗进程等数据。病人要是换病房、换到本医院系统中的另一家医院,根本不需携带病例。
我给我自己提的问题是,现在能做什么?一些老系统根本连利用网络浏览器作为用户界面都不可以。我们刚刚将电子邮件、日历 、一部分文件管理系统(谷歌文档)、内网搬到谷歌的云间,这些系统倒是可以100% 地允许市政府的职工使用自己的设备工作。如果想将其他系统变成“BYOD friendly” , 那就必须等着系统更新换代。美国地方政府没有多少钱,不是想换系统就能换!我可能等不到那一天就要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