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中国三星研究院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宜家自1998年进入中国以来,在中国的扩张一直不温不火,目前在中国仅有10家门店。尤其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的扩张相比,宜家显得过于缓慢。

    但据报道,宜家本财年截止目前在中国的销售额增长了20%以上。同时,宜家开始加速在中国的扩张,计划从现在开始到2016年,每年在中国新增三家门店。

    良好的市场形象,众多宜粉的追捧,加之门店的扩张,势必使其在中国的发展随之加速。那么,宜家为什么一改在中国“蜗牛式”的扩张方式呢?在建立强大的市场基础之前,宜家在中国又做了哪些本地化努力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

    首先,坚持不懈降低成本,保持低价战略。

    宜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针对的是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但是进入中国以来,由于中国人普遍消费水平低,宜家反而成了奢侈品,只是中产阶级才消费得起。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宜家不断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包括扩大在中国本土的采购量。目前,宜家中国产品的原料本土采购比例已达65%,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在中国内地拥有350多家供货商。此外,中国物流成本的急剧上升使得宜家开始加大对物流体系建设。早在05年,宜家就在上海成立了松江物流分拨中心,位于北京的第二个分拨中心正在建设。

    其二、调整经营战略,全球化标准让位于本地化标准。

    在欧美国家,私家车非常普遍。来宜家购物的消费者并不需要提供送货服务。因此,在全球化标准中,宜家的惯例是概不送货。而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能否提供送货服务,往往在顾客决定是否购买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宜家在中国本土卖场开始与中外运、宅急送等第三方快运服务商合作,为中国顾客提供有偿送货服务。同时考虑运输不便情况,将14天的退货时限延长为60天,进一步满足中国本土消费者需求。

    另外,宜家产品都采用平板包装,以方便顾客自行运送,顾客需自行组装。而中国缺乏DIY的文化氛围,买来的产品还需费劲组装着实让中国消费者感到头疼。于是宜家针对中国市场,开始提供上门组装服务。

    同时,宜家在中国创造了家居样板间的先例,将整套家居按照实际的居住形式进行布置,通过感官和实际体验来刺激了消费者前来消费。

    其三,实地调研,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宜家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团队,收集中国人梦想中家的样子。将一个城市的家庭按照收入水平、年龄、婚姻状况、是否有孩子等分为若干个组,从每一组中随机抽取一些样本进行家访和研究。将同一需求的梦想划分为一组,根据这些需求设计出解决方案。

    针对中国城市住房紧张的问题,宜家提出了“小空间,大梦想”的构思,以设计出最适合中国家庭的产品和设计方案。2012年宜家《家居指南》中70%以上的产品涉及小空间利用的灵感。如可变形的沙发,多层分隔的橱柜,衣柜门改滑动式减少空间占用等。

    除了在本地化上做得种种努力外,宜家也在不断开拓新的蓝海。

2010年,宜家集团和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共同努力,成功拿下了北京大兴的一块商业用地,计划建设成为集商业、超市、电器卖场、电影院等为一体的综合购物中心。在这里,除了宜家品牌的家居外,还可以看到其他百货品牌和种类。和单纯的宜家卖场相比,位处购物中心内的宜家卖场和购物中心将形成协同作用,极大地吸引客流。

    和百安居(B&Q)等外资家居品牌相比,宜家主要是销售家居产品和家居整体解决方案,而百安居则侧重于家装建材。虽然百安居目前也开始在软装上向宜家靠拢,但是还远不是宜家的对手。在一线城市之外,宜家尚无区域性竞争对手。随着宜家向更多二三线城市开进,如何面对各个城市不同家居文化,以及消费者不同的消费理念是摆在宜家面前的新问题。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针对不同用户进行分析,继续在本地化上做文章。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