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作为儒家哲学经典内容,可以说是学习儒家哲学的必经要道,可以系统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阐述的儒家哲学思想,以及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源头与命脉。正如王秦丰教授在其新作《国学溯源》中所说的那样“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孔子和《论语》对于中华民族的塑造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怎么赞誉都不为过。”企业家如果想要真正掌握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和要义,应当从孔子那里,从《论语》那里下功夫,尤其后者,可以作为案头书,日读日思,日学日品,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智者自认为无知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说:“我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正是孔子具备这样的哲学思维,所以才会更加勤奋好学,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62岁时,“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堪为学之楷模。
孔子贵仁
“仁”是儒家哲学的内核,这也是孔子全部思想的精髓之所在,并辅之义、礼,为儒家哲学巨厦打下了坚不可摧的思想基础。孔子认为,仁的本质是爱人,“燓迟问仁。子曰:‘爱人’。”王秦丰教授认为,孔子贵仁见于孝道,是做人与治国的根本,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于不仁者,孔子直伐,当弟子宰我认为可以废弃服丧三年的祭礼时,孔子骂宰我:“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君子人格
孔子倡导理想的人格为君子,君子文化也成了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符号。那何为君子呢?“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王秦丰教授认为,孔子所说的理想人格少了些阳刚,到孟子时,将其发扬之“大丈夫精神”,从而真正丰富了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使君子之境界得到了升华。另外,孔子也指出了一个人如何成为君子的基本路径,即好学、提升自我、崇仁、遵礼、守信、慎言与力行,正如《中庸》所言:“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矣。”
德政
孔子一生想做官,却不能称心如愿,几乎与官无缘。孔子想做官也是想借官职推行其政治理念和仁德思想,并且将它与终身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孔子视“德政”如北辰,施以德政,众生自然得以教化,也自然随意追随。在孔子看来“爱民”、“富民”、“教民”是德政的核心内容。付之实践就要需要“正名”、“秩序”、“和谐”,讲求“用人以直”、“用人如器”、“用人须察”、“公正”、“勤勉”,以及处理好“上下关系”。
教学相长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第一人,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与现实政治需要紧密相连的,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是非常实用的教育。在那个时代,他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不再是某些贵族的专利,为民所享,惠泽万家。王秦丰教授在谈及此时,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利及家国”是真实不虚的。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为后世带来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此吧,毕竟,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获得知识的机会,从而改变我们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命运。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领袖哲学班也愿秉承这样的理念,传播知识,塑造心灵。王秦丰教授所提倡的优先改造心境,然后再改造环境,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向内追求,向外生长。一位智者的人生,就是一段至死不休的成长过程,终身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