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精神”——北丰商学院杨立华 教授分享

UPDATETIME:2020-02-22
  在线咨询    报名表下载     
课程名称: 北丰商业领袖EMBA班
开课时间: 2024年01月13日  学习费用: 198000元   
咨询电话: 010-62797895 13439064501 陈老师

课时安排: 学制两年,每月集中授课2天。
参训对象: 企业董事长、CEO、总经理等企业高管;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决策者及高级管理者

   笔  记  时  间

 
 

10月27日—28日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2017年入选首届“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杨立华教授

为同学们带来

《中国哲学精神》课程

 

 

现将笔记整理如下

尽心知性:孟子哲学的精神

一、“予岂好辩哉?”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孟轲列传》)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滕文公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公孙丑上》)

 

百家争鸣与价值基础的缺失。

 

参考:“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篇》)

 

二、“耳目之官不思”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告子上》)

 

参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经验知识的积累无助于对世界、人生的整体思考。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哲学发展中的变与常

 

 

三、尽心知性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参考: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

 

天为万物之根源,变化之基础。天的普遍性。

 

人性与天道的贯通。

 

四、性善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

 

对“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的反驳。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

 

性善论的立言宗旨:强调道德的人性基础。如果没有符合人的本质的善,则会导致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道德观,其流必至于虚无主义。

 

五、仁与必然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离娄下》)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尽心上》)

 

参考: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篇》)

 

仁是心灵的主动性的充分实现。

 

六、天爵与人爵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告子上》)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知义与成德:《大学》的格致之道

一、反思的人生

 

苏格拉底: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三个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怎么成为这样的人

 

《大学》的三纲八目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与《大学》有关的知识

 

《大学》的作者问题

 

《大学》的结构

 

《大学》的版本问题

 

《四书章句集注》对《大学》古本的修订

 

三、《大学》三纲领:成德的目标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何谓明明德?

 

人的不可磨灭的光明倾向。《孟子》的性善与《大学》的明德。思孟学派的思想宗旨

 

明德的遮蔽:人欲与天理。对人欲的正确理解

 

明明德的关键:明道理。用真正的理性指引的人生。

 

2、如何作新民?

 

朱子:明明德为本,新民为末。《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明明德于天下”就是“新民”

 

自明明德到明明德于天下;自新到新民

 

“新民”之“新”的真正涵义。“新”是生生之德充分实现。

 

3、至善的价值基础

 

普遍价值的问题。什么是真正可普遍化的?

 

思考:任一行为能否是无条件的善或无条件的恶

 

儒家的价值观:分位价值观。

 

至善的涵义:知分、安分、尽分

 

四、《大学》八条目:从知义到成德

 

1、八条目与明明德、新民的关系

 

格、致、诚、正、修:明明德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新民的作用

 

2、从格物到诚意的知行问题

 

第六章《格物致知补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格物致知以认知所当然为目标。但知行并不是直接的。诚意要解决的恰恰是知行合一的问题。

 

第七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慎独是儒家修身之要。是诚意的功夫。但只是入门功夫。切忌将慎独理解为最高境界。在《大学》的文本里,“慎独”与“无所不至”正相反。

 

2、无滞与正执

 

第八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所有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正心要解决的是心灵状态的问题。思考:为什么一个满腔子善意,反倒伤害了他所关爱的人?

 

3、惟公者能仁

 

第九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知人论事,关键在一个“公”字。惟公者能平其好恶。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需贯彻到每一件事上。如此积累,久之自然到“义精仁熟”之境。

课程分类
近期课表
培训中心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