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生意好做?伙伴难找?
为什么华人企业多半可以共患难,难以共富贵?解决之道有那些?
如何防止好人干坏事?
如何加强股东的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控股权与控制权的有些什么关系?
怎样让公司拿到进入资本市场的入场券?
教授首先让大家理解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别,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提出一些企业常碰到的问题,然后列举现实中的案例,对问题进行剖析,使大家对公司治理有了更高的认识。
比如对公司治理实战讲解,先从华人企业的现实两大困惑谈起,再对比了中西方企业治理的比较(列举了王永庆、邵逸夫等案例),然后再分析了核心领导的心智特征(典型的个案有郑州亚细亚失败案、新疆德隆一个人的企业,到陈天桥一个人的盛大等),走出混沌之道,则重点介绍了华为的成功,甚至是台湾经济的成功。一位学员课间感叹,早两年听到这类课程,企业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一个好的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会形成“一轴两翼”的痕迹,让人如入宝山。一轴当然就是如何做事(上课的主题),两翼则是从主题溯源到如何做人,以及大量的实战案例。其实我们每天所做的,不也正是在做人做事吗?有句话说得好:做人成功了,事业不成功是暂时的;做人不成功,事业成功也是暂时的。
关于公司治理,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企业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因此碰到的治理问题也各不相同,我们能够心领神会就好了。现在,让我们试着从两翼的小道进去,品味本次课程的精彩以及留给我们的延伸思考。
一、何为“公司”?见仁见智
1、“公司”可以拆分为“公”和“司”;“公”有公正、公平之意、也有公共即大家一起来之意。“司”即为管理的意思,如士兵的最高管理人员叫司令。所以公司也可以解释为:大家一起来管理,追求公平、公正。
2、“公司”的谐音为“公私”,有一首歌唱得好,有国才有家!同理,公司,有公才有私,先要为公家服务,才能获取私人的需求。不能因公肥私,也不能假公济私!
3、“公司”也叫“企业”。“企”者,从象来年,就是当人到了一个地方,并安定下来(止),就形成了“企”。安定下来后一起做事业的地方,就叫“企业”。企业家时该头脑清醒,企业是靠人才的,“企”上的人如果不安,走掉了,就变成“止”了,即企业快要完蛋了。
二、妥协中的智慧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培养出了一批有胆有识的企业家,而他们正在将自己的商业王国积极向海外拓展。某某公司收购某某公司或某某中国公司并购某国某某公司的新闻是屡见不鲜。但在并购后的命运却各有不同。有一些公司甚至出现并购后业绩大幅下滑以至拖垮原有的公司。究其原因,极不可忽视的是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无法整合,联想在决定收购IBM后,许多人也在持一种观望态度,想知道他们合并后的命运到底会怎么样。事实证明,联想从成功走向了成功。联想在收购IBM后第二天,公司即向员工传达了六字方针:“坦诚、尊重、妥协”。这就是联想整合不同文化的秘笈。简单而朴素的词语,蕴涵着柳传志的过人智慧。
何为“坦诚”?查询了相关资料,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坦白真诚。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人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一种交往如果不能维持一方或双方的心理平衡,势必造成关系的裂痕。当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人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去调整,时间短尚且可以,时间一长,就会因耗费太多的精力而疲惫。而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谁还会花时间和精力去维持一段没有很充分的理由一定要继续下去的友情呢?于是人们开始封闭自我。而辞源学的解释, 坦强调一种“平”而“直”,诚则指“真诚”和“真实”。因此坦诚连用则指不隐瞒、不修饰的还原本相和本真,也指与他人、与自己、与天地的坦诚相见。
论语也说:君子坦荡荡。因此,坦诚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开始,同时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胸怀。所以也说心胸决定视野,指向的是自己。
“尊重”,最通俗的解释是心中有对方的存在。并且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求的是双方。
“妥协”,很多人一直对“妥协”一词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妥协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其实是人们长期以来的一种错误解读。妥协是指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避免冲突或争执。***在处理南海问题上提出的“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分析国际形势时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可以说是一种妥协智慧的典范和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宽广胸怀的体现。中国发展到今天,忍耐着西方国家的很多不公平的指责和刁难。但中国争取了和平的时间,发展并壮大了自己。网上也有人这样评价柳传志,联想发展到今天,忍耐了许多常人无法忍耐的东西,隐藏过许多常理不应隐藏的灰暗,背过许多别人嫁娲的黑锅。但柳传志却以这种妥协的智慧,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使自已的企业在行业中成为亚州第一,世界第二。
“坦诚、尊重、妥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坦荡的心胸、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坚持原则、作出让步,以求圆满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不能单纯强调其中的一个;比如文革时期,强调坦诚,但是最后是先鼓励你坦诚的说出来,再想方设法打倒你。这样的的历史教训还是有的;单纯强调妥协也会让人想到软弱。所以坦诚是基础,尊重是过程的互动,妥协是合理的结果。
如果是以道家的思维,“坦诚”是一,指从我做起;“尊重”是二,指双方的互动。“妥协”是三,是结果。重点是结果,而结果并不是两者之一,而是在两者之中产生的最合理的第三种结果。如果是两者之一的结果,必然会伤及一方,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只有“三”的结果可以达到共赢,可以生生不息,即所谓“三生万物”。
不管何种解读,也许都无法准确又全面的还原其本意。不过如果每个企业家能领悟妥协的智慧,并积极传播正能量,想必公司中碰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三、同心富贵
华人企业多半由“穷”开始创业,经过物质的积累,从而达到“富”。由于刚开始大家都“穷”,为了创业,多少困难险阻,都一起去攻克,体现了共患难的精神。然而,企业开始“富”起来后,股东的心态则会出现分歧。而能不能共富,则是由心态决定的。
有了钱财后,第一类人是“小富即安”,第二类人是“饱暖思淫欲”;第三类人是“富而好学、富而好礼”,只有第三类人才称得上贵人。无论在事业上,仕途上,我们都希望自已得到贵人的相助。但我们从来没有说想得到富人的相助。因为有很多富人并不“贵”,也许是因为他们为富不仁,也许是如前面说的第一、第二类人。有很多贵人不“富”,但其品德却很高尚。中国人终其一生,在追求大富大贵。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同心富贵”,或者可以解开一些的困惑。中国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能有缘成为企业的合作伙伴,难不成还称不上兄弟么?是兄弟,古人又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企业之中,无论何时何必须同心同德,也就是今天说的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当然企业的发展,总避免不了要遇上一些风浪。但企业根基要稳固,一定要经得起风浪。从自然界中我们看到,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参天大树。不经历风雨更成不了名树。所以,判断树龄的我们是看它的同心圆,同心圆越多,树龄必越久;同心圆越大,树必越粗壮。一棵名树,不管它是以大出名,还是以历史久远出名,其共同之处,也就是其同心圆一定很多。企业不也是靠同心圆的不断外扩,从而做大、做强、做到基业长青吗?
四、企业如汽车
有人将西方企业比作汽车,华人的企业比作马车。意思是西方的企业推行的是法治,认程序。因此只要按一定的程序,谁来开都一样可以开得很好。而华人企业推行的是人治,企业的命运大多是系于一人身上。尤如马车一般,马认人。按此说法,国企一定属于是汽车了。
将中国的企业比喻为一辆汽车也很洽当。不管那一家企业都可以在市场上各种品牌、各种款式汽车里对号入座。有走高端路线的;也有走寻常路、走进百姓家的;有追求豪华的、也有追求低调的;有主打操控性的,也有主打舒适性的。因为市场的不同需求,造就了企业家不同的理念;又因为企业家不同的理念,开拓了不一样的市场。想想自己所在的企业,是奥迪,还是奥拓呢?是想成为宝马,还是想成为宝来呢?想好了,调整我们的思路,找准方向,加油前行吧!
学员、谢莹春
2013年立夏
2013年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