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培训感言

UPDATETIME:2016-04-28
   清华是学子向往的圣地,清华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公元2011年6月25日到7月1日,我有幸作为阳泉市拔尖人才培训班的学员兼班长来这里学习。时间是短暂的,收获是丰富的。我在这里不仅仅的是学习知识,还有更重要的是感受清华的情怀,领略名师的风采,启迪人生的智慧。

       走进美丽的清华校园,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看到那川流不息的自行车,看到那的勤奋读书的莘莘学子,看到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教师。我感受到浓厚的清华文化。“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使我体会到清华人的秉性;“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染清华人的风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使我发现百年清华薪火相传的秘密。

      走进魅力的清华校园,我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聆听老教授的讲课,领略专家学者的风采。这些教师朴实无华,积极进取,严谨治学,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大学之大,首先是大师之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里你可以从大师的演讲中,体会做学问的乐趣。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师者最大的幸福。我也是一个教师,虽然混上了教授,但是在那深奥的知识大海中,只是领略了一点点;每年发表上一到两篇论文就沾沾自喜,实为浅尝辄止和未老先衰。看到他们,我深感惭愧。这使我更加认识到,成大事者,并不惟先天的智力,而是后天的毅力。一个大学教师,没有大学精神,就谈不上做大学教师。

       在学习中,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如讲《中国文化与领导智慧》的崔国文教授过去是学材料化学的,现在却讲《易经》,大谈算卦。这使我想起古代的化学家很多就是占星术专家。我不相信算命,但对社会和人生而言,预测还是重要的。著名的病理学家贝弗里奇有一句名言:“科学若有价值,必将预测未来”。古代的《易经》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和自然规律,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自然界还有许多谜底(如《易经》中的64卦竟与遗传密码子数完全巧合)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讲《企业自主创新》的秦骏伦教授早年从事科研工作,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讲《干部素质与修养》的刘树林教授早年是学外语的。可见,学问是互通的。适应社会,积极转型,发挥特长,找准专业方向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人生的路全在自己寻找,任何其他的人永远包办不了;但少走弯路还是需要有智者、师者、学者的指导。哲人的思想需要我们去感悟和鉴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望远登高。这里,我还是欣赏清华学子朱镕基先生曾经发出的感言:独立思考。

      走进启迪的清华校园,我仿佛走进知识的海洋。这里有两点感受。一是水木清华,上善若水。学虽为用而来,但学习是不能看重功利的;看重功利的人,很难得到真知灼见。真正的学习是厚积薄发,而不是立竿见影;二是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真正的学习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知行合一。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落实到人生的脚步上,它又有何用呢?俗话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何用知识规划人生,应是我念念不忘的课题。

        总之,来清华学习,不仅仅是为有形的知识而来,更是为无形的知识而来。无形的知识是什么呢?古人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如何达到“明德”和“至善”呢?古人也做了很好地回答: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做好修身呢,古人则把它归纳为“致知在格物”。我们来清华学习正是从一种有形的“格物”到一种无形的“明德”过程。

      最后,还是用四句话概括为听课的感受吧!大智是一种思想,大善是一种智慧,大美是一种品格,大健是一种胸怀。这是我在清华短暂学习的感言。(2011年6月30日

授课老师介绍
崔国文

崔国文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总裁学员俱乐
课程分类
近期课表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