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经济学家,鑫星伊顿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执行官 《投资学-挖掘财富之谜》《热点行业分析与项目选择》《金融与佛法》《区块链与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0年09月24日    金岩石 博客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提要:今年上证指数一举突破“3000魔咒”直上3450点区间,数次回撤到3280点区间。从去年头部约3280到目前脚部约3280,看似偶然,其实有群体共识。

9月3日和4日,美股下跌并没有冲击到A股,而美国政府再黑中芯国际,却引发了9月7日下午的暴跌。沪综指跌到3292点,跌幅达1.87%;创业板跌到2641点,跌幅达3.33%。从投资行为学的角度看股市,暴涨暴跌的原因只有一个:人性的本能缺陷。尤其是短期事件驱动的股市涨跌,和股市技术面有一点关系,和公司基本面几乎没有关系。

股市的情绪性涨跌是群体心理行为,市场投资人无论基于什么理由(或完全没有理由)选择买入或卖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共识机制。如果把公司基本面改善或恶化所引发的价格波动定义为“理性行为”,基于外部冲击或政策面所引发的价格波动就是“非理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教授的《非理性繁荣》一书讲到: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把市场投资人看成理性人,许多经济学家在解释股市暴涨暴跌的周期性现象时仍然坚持这个假设就不对了。股市投资人并不理性,他们的决策和判断经常受直觉思维的影响,而直觉思维包含着许多偏见或冲动,这些偏见或冲动则催生了盲目的追涨杀跌。

在我看来,人的直觉思维在股市中还会形成默契,一只股票莫名其妙地突然上涨或下跌,有人操纵的是“合谋”,无人操纵的则是“共识”。每一只股票的股东都是共识群体,其中总有一部分人是活跃的交易者。他们彼此之间未必有组织地“合谋”,却会在某一个价位同时行动,助推股价的涨跌。股票交易者有时会自言自语“差不多了”,此时交易量放大就是个信号,经常也被称为“盘感”。过一段时间回头望去,就可能看到相对一致的波动区间。如果是个股,技术分析手段可以量化为支撑和压力,简称“撑压比”。无数个股的“撑压比”就会构成其所在市场或板块的波动区间,从而产生共识群体的一致行动。在智能化系统日益普及的现代股票市场,股市投资人的共识机制不断产生,股市的波动性也因此不断提升。

此外,伴随着股票交易税费的下降,投资人参与股票价格波动的激励机制也不断增强。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创始人们共同签署的“梧桐树协议”上写着“股票交易佣金不得低于3%”,而后逐年下降,直到纳斯达克市场成立,股票交易佣金的垄断价格才被彻底打破。如今在美国,每笔股票交易的固定费只有几美元到十几美元,只有极少数大公司依然坚守百分比佣金制。中国A股有印花税,6年前还是双向课税,再加单边佣金3‰。如今印花税已降到单边1‰,佣金0.2‰~0.3‰,股票买卖一次的全部费用已下降到2‰以下。

现代股票市场,波动频率提升,交易费用下降,共识群体的行为也有了趋同性。从这个角度看A股,去年“牛转熊”,沪指旱地拔葱直上3288点,数次回撤到2650点。今年一举突破“沪指3000魔咒”直上3450点区间,数次回撤到3280点区间。从去年头部约3280到目前脚部约3280,看似偶然,其实有群体共识。创业板一路高歌,今年两次冲击2900点区间,3次回撤都在2600点之上,这也是一种群体共识。由此判断当前A股,9月7日暴跌,沪综指跌到脚踝,创业板踩上跳板,外部冲击引发的情绪性抛售“差不多了”!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金岩石课程
金岩石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