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证券时报网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在 资本市场 整体向好的环境下,IPO发行渠道畅通,PE募投顺利,那么跟投对于投资经理来说可能激励作用大于约束作用,投资经理比较容易接受这项制度计划 ;而一旦市场环境不好,跟投对于投资经理来说则是约束效应大于激励效应。PE内部跟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一方面 GP的管理公司用来约束投资经理及利益共同绑定,另一方面也是投资经理及高管团队潜在的最大收益来源,但是前提是项目好,能最终 上市 ,否则跟投也可能栽跟头。

尽管PE内部跟投盛行,但行业内部对其利弊却存在着不同看法。

调研报告显示,部分机构认为跟投机制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在基金管理团队与管理机构及投资人之间形成利益冲突。例如,团队成员在以个人资金参与某个项目的投资时,或许将会投入额外的精力,客观判断也将受到影响。

对于此类顾虑,部分采取跟投机制的机构表示,自愿将自有资金注入投资基金而非投资项目的跟投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利益冲突。与此同时,另有部分创业投资和 私募 股权投资(VC/PE)机构认为,跟投机制将投资机构与项目团队利益进行有效捆绑,实现员工与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且一定程度上控制、降低了人员流动风险,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支持内部跟投做法的一方,还源于尝到了跟投的甜头。深圳某券商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随着这几年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是 创业板 陆续收获退出,国内一些大型PE机构的高管此前跟投的项目不少都落袋为安,算是尝到了跟投的好处。而清科研究也显示,随着PE人士职位的升高,跟投收入在其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也随之升高。

上海嘉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祥青此前在媒体上更是表示,允许内部跟投应该是有限合伙人(LP)选择一般合伙人(GP)的重要指标。他认为,投资人选择投资管理公司的时候,要选那些能跟投项目的GP,要玩大家一起玩,不能光拿投资人的钱去玩,不管盈不盈利,每年2%的管理费照收,有盈利再拿走20%。所以,LP一定要叫GP自己跟投,这样他们选项目才会更谨慎,管理也会更尽心。

对PE内部跟投持不赞同意见的多为外资机构,其主要观点为,跟投机制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够很好地激励投资团队,给公司业务带来良性影响,而用得不好却也是利益输送、利益冲突或者其他不公正、不公平情况的源泉。业内人士认为,外资基金这么做,主要是考虑基金管理人与LP利益一致的问题。一方面如果员工跟投项目,那么就相应挤占了基金可以投资的份额,进而在某种程度侵占了LP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担心跟投的员工,会对自己跟投的项目更用心,而不是考虑到基金的利益,去对基金整体投资更用心,如此也避免员工在挑选项目跟投后,其对项目的资源分配不同。无论是基金份额挤占还是从精力分配角度,都可能产生与LP的利益冲突,影响与LP利益一致的根本原则。

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锐认为,在资本市场整体向好的环境下,首次公开募股(IPO)发行渠道畅通,PE募投顺利,那么跟投对于投资经理来说可能激励作用大于约束作用,投资经理比较容易接受这项制度计划 ;而一旦市场环境不好,跟投对于投资经理来说则是约束效应大于激励效应。

“PE内部跟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一方面GP的管理公司用来约束投资经理及利益共同绑定,另一方面也是投资经理及高管团队潜在的最大收益来源,但是前提是项目好,能最终上市,否则跟投也可能‘栽跟头’。”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