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中国经营报微博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作为著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非常乐意分享。在他看来,只有让创业者更了解天使投资,更多人参与天使投资才能培育出更多的“种子选手”企业。为此,在他和徐小平等天使投资人的推动下,成立了天使会,发挥平台作用做一些科普工作,推动创新与创业。

  在天使潮的背景下,就如何挑选创业者等相关问题,薛蛮子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

  《中国经营报》:像你这样做了多年天使投资的人物近两年才热起来,同时天使投资机构化趋势明显。这对于中国天使投资和创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薛蛮子:越来越多的人做天使对于创业者肯定是好事情。事实上,过去大量资本进入PE,拼的是关系,挤独木桥。现在一些人转向更广阔的天使阶段,这是比较理智的。

  至于天使机构化的问题,要看你怎么看。在硅谷,一些 上市 公司的高管也会每个月聚在一起交流分享,这种机构一般是虚拟的。天使从本意来讲还是个人行为,行业有“4F”?主Founder(创始人)、Family(家庭)、Friends(朋友)、Fools(傻瓜)?著之说,也就是说只投熟悉的人或信任的人。其实真格基金更多的是体现了徐小平的个人行为,机构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抱团的行为。

  《中国经营报》:目前创新工场这类孵化器明显增多了,你怎么看这类天使投资?

  薛蛮子:李开复(微博)老师主导的创新工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他熟悉全球互联网的趋势,并且在这些领域人脉资源丰富,并且对行业进行研究,能发现一些在国外已有而国内还没有的项目,并且能聚集一批年轻人,他的成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复制的。

  《中国经营报》:作为中国知名的天使投资人,你关注的领域有哪些?

  薛蛮子:行业没有限制,中国一些传统行业也有机会,比如矿山、石油、太阳能、教育、医疗、IT和互联网行业都有涉及。当然对于一些不太擅长的领域也会找行家帮着看,或者是几个哥们一块儿都放点钱。关键的是这个行业是我看好的,比如针对苹果和安卓系统做学习 的公司,这两家都有投。

  《中国经营报》:一些天使投资人喜欢占大股,每笔投资也不同,你是怎么估值的?

  薛蛮子:我没有什么定论,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都有投。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控股,一般只占10%~30%的股份。要让创业者赚大钱,投资人赚小钱。我看到一个案例,行业天使进来之后占了51%,然后第二年就把创业者赶走了,最后这家已有9家连锁店的公司没撑过一年就关门了。这种控制的运作模式确实有一些问题,不信任就不要投。其实,天使投资最重要的不仅是钱,而是带来的人脉、给创业者背书、在业务规划和战略方面的帮助等。

  《中国经营报》:天使投资就是投人,你是怎么找到信任的创业者?

  薛蛮子:与其谈概念和模式,不如看团队。有几个关键词,如诚信、智商、情商和经验。如果不诚信有能力也不会投;智商是判断力,有判断力还要能听得进别人意见;情商就是能不能洞悉市场需求、管理好员工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喜欢有经验的创业者,刚毕业的创业者不会投。

  《中国经营报》:听到一些案例,创业者与天使投资人关系搞得很僵,最后创业者还出局了。如何防范这类风险?你有无失败案例?

  薛蛮子:失败案子当然有,但不是创业者不诚信的问题,而是行业和方向的问题。信任创业者很重要,并不是一味的盲目信任。比如创业者有品质问题,拿天使的钱做其他的事情等就应该离开。谈到防范,其实很难的,合同约束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关键是相互沟通。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