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南方日报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边晓燕英籍华人,伦敦商会亚太区负责人,第五届中博会英国代表团领队。致力于拓展中英之间的民间经贸合作。

  记者:这次中博会英国参展的企业有什么特点?

  边晓燕:受英国伦敦发展署(LDA)的委托,我们组织了30多家公司来参加这次中博会,主要是一些投资银行和为企业投融资和海外 上市 提供信息和法律咨询的公司。其中就有在伦敦投行西摩-皮尔斯和活跃于伦敦Plus市场的投行天富资本。

  记者:这些投行来都是冲着中小企业来的吗?

  边晓燕:对,他们非常看好中国的中小企业。中国这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非常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很多英国人都非常想到中国做生意。你知道吗,那些英国朋友经常跟我抱怨:“太不公平了!中国人只要会讲英文,就可以敲开英国的大门来做生意,可英国人要想学好中文太难了!即使学好了,想到中国做生意也完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中国那么大,从哪里开始呢?”(笑)

  记者:现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你怎么看?

  边晓燕:你去英国街头问问,95%的人都觉得中国经济很强大,能够保持着这么高的增长速度。即使你跟他们说现在中国的经济遇到了一些问题,他们也会认为这只是大路上的小荆棘。从投资的角度理解,我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中有大批的优质资产,这些企业目前只是遇到一个发展瓶颈而已。

  记者:什么瓶颈?

  边晓燕:缺乏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没有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再就是很多企业缺乏资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外国的资金引进来,让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其实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英国是个很好的起点,可以从这里打入欧洲市场。

  记者:具体通过什么方式呢?

  边晓燕:比如在海外上市。2007年有17家中国公司在伦敦成功上市,平均每家公司募集资金1129万美元。目前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共有74家,6家在主板市场,68家在二板市场,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记者:这的确也属于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一种方法。

  边晓燕:不光是融资,海外上市还可以起到一个规避贸易壁垒的作用,比如一家中国企业购买英国的壳资源上市,整合其技术专利资源,可以使国外很好的专利技术以最小的阻力进入中国市场。

  记者:到伦敦上市有什么门槛呢?

  边晓燕:这要看企业的质量了,投行会有自己的选择标准。目前外资投行的关注点在传媒通讯业、信息产业、生物科技、商务服务业等板块。一般来说,在二板市场上市,如果交给投行来运作的话,大概要有40万英镑的费用。Plus市场的门槛更低一点。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