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福布斯中文网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我最近一篇文章《中国金库正向外资敞开大门》以及随后以《中国进化故事》为题的一封信件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他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一名来自大型经济刊物的记者就 私募 股权提了几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将这些问题及相应的答案写出来。

问:你说中国企业家现在有钱了,能否详述一下,这是否意味着许多企业家将开始进军 私募股权 (PE)投资行业? 

答:中国企业家已经开始投资PE 通过PE基金,以及直接收购股权等方式。中国国内PE基金的一些主要投资者是企业,我们也做过一些有企业投资者参与的交易。比如,在一宗有关汽车零部件交易中,我们发现企业对购买股权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众所周知的另一点是,中国企业常常将多余现金投资到 房地产 行业中,或者是在中国A股市场买进股票。不过,我认为,未来中国企业将会更青睐挖掘能够帮助其中国业务实现增长、拓展市场或引入新技术的收购机会 无论是国内外。

问:中国PE参与者是否已经足够老练?如果不是,他们还缺乏些什么? 

答:就投资决策而言,中国国内的PE公司与国际同行是不同的。在中国进行投资时,中国PE参与者的投资分析并不那么严谨,且更倾向于依赖自己的本能直觉和对本地市场的了解。无论好坏,中国PE企业不会像国际同行那样花费时间和金钱做尽职调查,但会依靠自己的人脉网络来进行决策。因为中国PE企业不那么重视尽职调查,所以它们行动起来比国际同行更为迅速,因而在中国进行交易之时中国PE企业极具竞争优势。

当一家国际PE企业的中国投资主任将一宗交易的信息发送回本国,高级投资主任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像前者那样熟悉中国 将花费大量时间讨论中国的增速是否正在放缓、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或者是人民币是否将继续升值。另一方面,中国PE企业的投资委员会并不需要花时间研究这类问题,而是直接切入投资机会的细节。我们正在进行的一项中国交易中,中国投资者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尽职调查和交易,而国际企业却表示,为完成相同的交易,他们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和100万美元的律师费、顾问费和审计费。

问:你认为中国的PE行业有一天会成长到足以和美国PE行业平分秋色的规模吗? 

答:中国的PE行业确实激充满激情,但现在这个时候和美国作比较是不合适的。美国经济规模是14.7万亿美元,而中国仅为5.9万亿,不足美国的一半。在其所有的劣势之中,美国 资本市场 高度发达,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最后,因为美元依然是国际储备货币,来自全世界的资本能够自由地流入流出美国。

毫无疑问,中国PE行业将继续发展 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影响力 但要和美国相抗衡仍需较长的时间。鉴于这两个经济体的相对规模、发达程度和结构性差异,美国仍将统领全球PE行业很长一段时间。

问:杰克控股(JFP Holdings)在PE行业正在做些什么 是否设立了基金?目前规模多大?你们的合作伙伴有哪些?你们是否做过任何投资?哪些行业是你们最感兴趣的?哪些行业拥有的增长潜力最大? 

答:我们在杰克控股所看到的是,中国有太多资金,而交易又太少。每家主要国际PE企业都在这个国家调配了大量资本,而且中国的资本来源也一天天地增长着。除此之外,中国的交易规模要比美国和欧洲小得多。尽管中国的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惊人,然而这种不平衡状态似乎没有扭转的迹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对于像杰克控股这样的公司来说,存在着极佳的机会:创造和发现新的投资机会,并为投资者牵线搭桥。因为我拥有华尔街和中国的经验,而且我们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团队,我们可以说是西方及中国企业的“避雷针”。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向我们公司寻求服务。许多公司都在需要资金。我不排除有一天自己创建基金的可能,但我们公司目前的业务已经够我们忙上好几年的了。

就行业来说,我们认为清洁技术、医疗保健和服务行业中存在着较多机会。就中国未来发展方向而言,这些行业已经趋向于成熟,且较为活跃。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