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是在2010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逆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那次会议的后半场变成对我的学术批判。但是到了2013年前后,国际关系学术圈尤其是搞美国问题研究的圈子里,大约有3成人开始赞同我。我不太爱上电视节目,2014年被凤凰卫视的朋友请去做的这期节目是少数特例。我前半场一个人坐在后台等着,后半段才上场的。从站的位置和节目的形式而言,我进去之后才意识到我是被作为一个靶子去树到节目里,让其它嘉宾们去评判的对象。本来一个比较友善的辩论场面应该是一部分人同意我,一部分人反对我,但是可能因为我的观点太过鲜明,主动去美国化的主张又太过匪夷所思,于是出现了颇为滑稽的一幕,我一对十,舌战群儒了。
我所提的观点,其实是在广泛调研和思考美方内政外交动态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也是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整体理念的成果,尤其是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全面从严治党等等重大举措。2016年夏天,关于逆全球化问题我写了两篇大论文稿子,共计5万多字,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为什么会被其倡导者抛弃,几乎完美地预言了此后的世界政治潮流。其中一篇投到中国最牛的学术刊物,三位匿名评审都通过了,可惜的是至今未能发表。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位学界大佬尽管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认为我的文献、逻辑、回复都很好,同意发表。这样的学者很值得尊敬,我至今仍不知道他是谁。
其实,严格说来,我们进入逆全球化时代已经12年了。上一轮逆全球化是三十年周期,1914-1945,咱们再抗住十几年二十年,寒冬可能就过去了。问题是,目前秋意渐浓,我们如何靠一己之力扛过寒冬迎来世界政治的下一个春天?以后我会专门做两期节目探讨这个问题。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