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政策研究机构资深经济学家 《宏观经济与企业对策》《企业融资思路与方法》《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与方法》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0年05月05日    钟朋荣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我一直不太赞成企业多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内的深度分工,深度分工就要求企业深度专业化。每个企业为全世界做一点点,集中精力做好一种产品,才能做到世界前几名,才有资格参与国际分工。

  有了互联网,通过几分钟搜索,就可以货比千家。在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竞争充分了,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这些都会促进企业间、地区间深度的分工。因此,未来的趋势是,企业规模小型化,经营更加专业化。

  多元化的企业,特别是包打天下的企业要做减法。两个减法:一个是产业的减法,把多产业减到少产业;一个是环节的减法,把多环节减到少环节。专做某一种产品,甚至产品的某一个环节,更能做出优势。

  有的国企什么都做。应该把改制和 “缩身”结合起来。比如国企办的宾馆,可以让职工或民营企业把它买下来,既减轻了企业负担,也实现了改制,一举两得。

  很多大的国企和上市公司都去搞房地产,这并非是个好选择。“土地为王”的时代已经过了,正在过渡到“资金为王”,下一步是“品牌、管理为王”。同样一块地,国企一亿拿到,不一定能赚钱,因为你的专业是造机器、造服装,在房地产方面没有优势。而专业的房地产公司一亿拿到就能赚钱,因为它是房地产专家。

  还要把改制和外包结合起来。比如一家机床厂,有铸造、齿轮等30多个车间,可以只保留5个车间,集中精力把这几个车间的零部件做好,其他业务外包。这样一来,就可在当地培育起几十家甚至几百家铸造厂、齿轮厂等,带动地方的产业集群。由于有竞争,配套厂家的产品价格会降低,质量会提高。有了产业集群的支撑,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就强了。

  很多企业都在提“做大做强”,但中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和管理水平,难以支撑企业做大。我们现在的信用状况和管理还不如以前的晋商。晋商那么多票号,出现过假票吗?有人卷款逃走吗?现在很多企业一大就垮,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做大做垮。企业一大,它的管理链条就长,捞一把就走的人就多,防不胜防。

  做企业一定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多少为大?我认为,大和小,应该让“规模经济”来说话。达到了规模经济,大不大无所谓,没必要无限膨胀,过度膨胀,反而会因为管理成本过度而不经济;当然,若规模太小而达不到规模经济,就应该适当做大。关于做专还是做多,就应该让“范围经济”来说话。因为专业化而丧失必要的范围经济,就是太专,就应该适当做多。离开范围经济一味地做多,这种多元化就没有优势。

  另外一个问题是:为谁而做大?是为股东而做大,还是为经理而做大?做大的目的,应该是追求股东的最大回报。离开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甚至通过牺牲股东利益,为大而大,为经理人的名声和地位而做大,这种做大,对股东、对投资人没有什么好处。某企业如果做到世界500强,却对股东没有多少回报,有何意义!

  我很赞成格力空调总裁董明珠“工业精神”的提法。按我的理解,“工业精神”包括专业化精神、务实精神;追求效益第一,而不是规模第一。

  看看中国家电业,产业同构严重。如果有人专做彩电,有人专做空调,有人专做洗衣机,再加上国美、苏宁等这样公共的、专业的销售体系统一销售,整个行业会活得更好。专做微波炉的格兰仕就是“工业精神”的代表。我很欣赏格兰仕老板的一句话:“我虽然不能让中国人富起来,但我能通过我的工作,让中国人辛辛苦苦挣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

  中国企业要多向德国企业学习。它们数量很多,规模不大,几代人专注于一个产业,不张扬,做“隐形冠军”。中国企业都在争做500强,它们是争活500年。

  中国企业不专注,跟我们的商业文化有关系:太急功近利,浮躁,希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要有所改变,还必须革新现有的融资模式。现在银行都愿意给大企业放贷,一放就是几个亿或几十个亿,帮助大企业吹气泡,越吹越大,最后气泡一破,全完了。股市也在帮大企业吹气泡。一个企业长期只有几千万资金,企业管理者只有管几千万资金的管理能力,一旦上市,突然给他几个亿或十几个亿,他的管理能力根本就跟上。相反,自我感觉的膨胀速度倒是迅速加快,手上有了几个亿或十几个亿,突然感到自己成了神仙,什么都能干,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盲目扩张。应针对中小企业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帮助它们循序渐进式成长。另外,还应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增加企业的留利,让企业有更多积累滚动发展,实现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结合。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分工》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分析]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分工。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才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等不良现象。如果公司象一个庞大的机器,那么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零件,只有他们爱岗敬业,公司的机器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司是发展的,管理者应当根据实际动态情况对人员数量和分工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队伍中就会出现“不拉马的士兵”。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其他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公司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钟朋荣课程
钟朋荣观点
钟朋荣PPT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