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金融学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风险投资与资本五级价值增值、企业投融资技巧及案例分析;企业改制与上市操作;私募融资与风险投资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0年02月21日    《投资壹线》汪下弟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徐洪才坚定认为,“目前,要把疫情防控放在突出位置,同时,保重点领域的优先复工,做到有序复工、疫情防控两个方面。”

本次疫情暴露出诸多问题,包括医疗卫生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问题、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的问题等。徐洪才同时指出,既然供给问题是主要矛盾,需要财政政策挑大梁,货币政策保持审慎态度。

优先复工重点领域

全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仍在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月12日当天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近1.5万例;截至2月13日午间,全国的数据近6万例。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疫情将在2月份中下旬达到峰值。

徐洪才向《投资壹线》强调,疫情会出现拐点,拐点距离疫情解除还需一段时间,因此,实现“双归零”预计到五、六月份。“双归零”即新增确诊人数、疑似病例逐渐归零,出院人数越来越多,最后存量归零。

“没人知道疫情结束的具体时间,但是已有企业复工。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复工可能导致感染进一步扩大,感染人数一反弹造成另一个高峰,和2月份中下旬的高峰形成‘双峰’,这是外界比较担心的”,徐洪才表达了担忧。

“国家面临两难选择,一刀切要求所有人在家停工是不行的。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有序复工、疫情防控。”

在他看来,要把疫情防控放在突出位置,然后创造条件促成拐点早日到来。短期内,先把疫情控制住,然后,保重点领域的优先复工,分轻重缓急,不要一刀切。

徐洪才告诉《投资壹线》,首先要保重点的复工,即能源(水电气)不能停,物流服务以及配送服务不能停,百姓的吃喝得有人管;此外,电厂还在运转,但是运输送煤完成不了,电还是没有,因此,要维护产业链完整。此外,医疗、百姓基本生活服务优先复工。

此前,发改委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就是基于这些考虑。至于教育方面,学校很快面临开学的问题,这也不能操之过急。

疫情防控方面,近期要防止疫情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加强防控不要出现第二个“武汉”。

财政政策挑大梁

“本次疫情暴露出发展中的问题,包括医疗卫生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问题、社会保障供给不足的问题、应急管理不足的问题。具体来看,三甲医院、医生数量太少了”,徐洪才进一步分析称,这些问题主要由于国家对于公共资源投入不足,公共资源不能搞产业化、不能完全市场化,市场化的因素可以存在,但必须和国家的分开,即基本的公共服务仍需国家承担责任。

疫情或许能促成重大改革,即“疫情危机”。徐洪才指出,“这个公共卫生事件将促使社会公共服务管理机制改革,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快进程;相关产业有所调整,面临供应链的重构;国际上,也造成国际市场的脱钩,外贸进出口受影响,全球分工体系也受到影响。”

“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短期冲击很大。服务业受到了重创,主要包括文化娱乐、旅游、餐饮业、交通运输等;提供这些服务业的小微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为应对这样的冲击,徐洪才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对于这些小微企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减税降费,一些困难户需要政府直接补贴,国家还要重点补贴关停并转企业的员工。但同时,国家要有重点的扶持,还要鼓励民营企业自立自强,不能完全躺在国家身上。

“目前,由于CPI处于较高水平,普遍性的降息应该无法实施。从需求角度看,大规模的开闸放水可能会进一步推动通胀,因为改善供给问题才是当前关键,消费者没有供给品可购买,钱还拼命发行,CPI就上去了”,徐洪才进一步分析道。

徐洪才认为,对症下药应是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即财政政策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财政政策对小微企业进行扶持,对重点领域、民生领域、医疗用品和防疫用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生产部门,有所倾斜。“大水漫灌没用,主要是补足供给短板。综合来看,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挑大梁,货币政策保持审慎态度。”

最后,徐洪才用一句话作了结尾:没有过不去的冬天,春天可能会迟到,但是必然会来临。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徐洪才课程
徐洪才观点
徐洪才PPT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