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 《大道至拙——曾国藩的管理智慧》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19年12月09日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在于一旦看准了,就能够坚持定见,不为种种浮议所动摇。

对于领导者来说,除了有过人的见识,还要有一种坚持,一种定力,一种意志,一种“倔强之气”。

人物简介

宫玉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宫玉振教授主要的教学领域为大国国家发展战略,竞争战略与执行力,逆境中战略与领导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等。

李瀚章在评价曾国藩时曾说:“其过人之识力,在能坚持定见,不为浮议所动。”曾国藩这个人的过人之处,在于一旦看准了,就能够坚持定见,不为种种浮议所动摇。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战略定力极强。湘军历史上著名的安庆会战,便充分体现了曾国藩的战略定力。

安庆位于天京上游。对于太平军来说,保住安庆是保障天京安全的锁钥;对于湘军来说,夺取安庆则是进军天京的关键。为此1859年,曾国藩精心设计了安庆会战的计划。

他的目的,是通过围攻安庆这样一个必争之地,逼迫太平军以主力来救,从而迫使太平军在安庆与湘军进行决战,以此消灭太平军的主力,夺占安庆,为湘军顺江而下、攻占天京创造条件。为此太湖之战后,湘军立即长驱直入,将安庆的太平军团团围了起来,准备实施既定的会战计划。

然而安庆会战的计划制订不久,曾国藩就遇到了来自内外各方面的压力,每一项压力都足以动摇其会战安庆的决策。这种压力,首先来自于当时的朝廷。

为了促使曾国藩能够撤围东援,清政府还赏给曾国藩兵部尚书的头衔,授给他署理两江总督的职务。苏州、常州都属于两江总督的辖区,新任总督的曾国藩有守土之责,自然必须完成恢复苏常的任务。

朝命当前,安庆会战还要不要打,便成了是否坚持曾国藩原定计划的关键。曾国藩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安庆之围决不可撤。他专门给朝廷上奏,力陈安庆不能分兵的理由。

他说,自古平江南之贼,必须占据上游,建瓴而下,才可以成功,战争初期清军本来是准备控制江苏浙江的,然而几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不但不能打下南京,反而丢掉了苏州、常州,这并不是兵力不够,而是因为从下游进攻上游,形势不利。目前这种局面,如果仍然先打苏州、常州,然后从东面进攻南京,必然要重蹈覆辙。

因此,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整个淮南的大局,将来即为进攻南京的张本,是整个胜利的基础,决不可撤。针对朝廷对太平军的担心,他强调说,虽然目前太平军声势很大,但只要拿定主意,立稳脚跟,形势就会慢慢地发生转变。否则,只能欲速则不达,不但苏常拿不回来,连整个安徽地区也都会丢掉,现在的有利态势就彻底失去。在曾国藩的坚持下,清政府终于不再坚持撤安庆之围的要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刚解决了朝廷的压力,曾国藩又面临了军事形势的挑战。

1860年底,为解安庆之围,太平军决定再用围魏救赵之计,南北两岸,夹击武汉,以解安庆之围。当时湖北清军兵力极为空虚,只有三千绿营兵,根本不能打仗。

听说太平军来攻,武汉三镇的官员富户逃之一空,正在太湖作战的湖北巡抚胡林翼急得吐血,骂自己是“笨人下棋,死不顾家”,要求曾国藩赶紧撤安庆之围,回师救援武汉。

胡林翼是湘军的二号人物,湖北又是湘军的后方基地,显然不可能置之不理。但一旦回师湖北,安庆会战计划就必然落空。随后,曾国藩做出了判断:太平军重心远在江浙,千里迢迢进入湖北的太平军,即使有破湖北之势,也并无守湖北之力。

武汉即使是一时失去,也会马上收复,而安庆一旦撤围,却不可能再有机会了。太平军进攻武汉,目标其实依然是在安庆。

因此无论武汉能否保住,总以太平军回来攻打安庆时湘军能不能坚持住,以定“乾坤之能转不能转”,如果安庆之围能坚持住,即使是武汉落入太平军之手,湘军也早晚会收复,“是乾坤有转机也”;如果安庆之围坚持不住,即使是武汉没有什么闪失,太平军的声势也会大涨,“是乾坤无转机也”。

因而他下定决心,即使是武汉落入太平军之手,围攻安庆的湘军仍然不可退:“吾但求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转旋之机只在一二月可决耳。”我只求就打破安庆这一关,此外所有的地方太平军你都拿去,我都不要了。

大局的转折点,就一两个月就可以决定了。“此次安庆之得失,关乎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他在安庆前线指挥攻城的曾国荃写信说道。这一次安庆争夺的得失,关系到我们曾家的气运,也关系到天下的安危,必须全力相拼。

在湘军之中,胡林翼的见识与品德都不在曾国藩之下,然而胡林翼的成就却不如曾国藩,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胡林翼缺乏曾国藩这样的定见。用曾国藩的话说,胡林翼“于久经谋定之局,每至临事变其初计”,对于大家已经商定的方案,一遇到大的压力,就容易出现动摇,临时改变计划。安庆会战就是其例。

人生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领导者所遇到的挑战,往往要远远超出常人。一个人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往就会以环境为借口,随意地放弃应该达成的目标。

曾国藩曾说:“凡发一谋,举一事,必有浮议摇撼”,凡是你提出一个计划,开始一个行动,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来动摇你的决心。“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山穷水尽之时自有路走”,天下的事情只是人尽力去做而已,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自然会有路走。“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如果刚刚受到挫折,或者听到别人不切实际的议论就心情沮丧,改变计划,那是成不了事的。

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既要有过人的见识,而在看明白以后还要有一种坚持,一种定力,一种意志,一种“倔强之气”。这样的战略定力,是优秀的领导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宫玉振课程
宫玉振观点
宫玉振PPT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