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南方都市报 作者:蔡辉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国际零售业巨头逆势增资 合作为更本地化

国际零售巨头近日在中国动作频频。沃尔玛收购了其在华剩余股份独资运营;永辉则与韩国最大食品公司希杰成立合资公司;11月25日,沃尔玛最重要的拳头产品,山姆会员店正式进驻一号店。

十年前的“中西结合”更多是为了牌照与拿地,没有业务合作,沃尔玛回购深国投股份说明这种模式的消亡;但今天的零售需要更多的本地化,希杰选择永辉合作,沃尔玛借道1号店,都说明了新的“中西结合”需要更多的实质来往。

加入WTO前后合资目的不同

“这和上世纪第一波零售商进来的思路完全不同。上个世纪主要是帮他拿营业执照,拿场地的。现在的合作伙伴是了解中国市场的,能够与其一起经营中国市场的,互相优势能够互补的。”零售专家丁利国如是告诉南都记者。

在加入WTO之前(2002年)的中国,零售行业还是一个需要牌照才能进入的行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与中国的零售商合作,而是如何才能拿到经营牌照。沃尔玛选择了深国投、家乐福则选择了昆明百货等。而这种模式在沃尔玛11月18日正式回购华润集团持有的沃尔玛剩余股份而宣告终结。“在当时,沃尔玛需要深国投帮助拿地;而深国投(去年已被华润集团收购)则需要沃尔玛的供应链,而现在这种合作关系已经彼此不需要了。”丁利国如是表示。事实上,去年华润收购了tesco,使其更加本土化,作为合作受益,华润也获得tesco在食品领域的全球采购。

选择外企不再只看重供应链

“全球的零售业一样遇冷,但中国作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影响力日益突出,国际巨头这时候进入中国的意愿比以往强烈。”辉证券事务代表吴乐峰告诉南都记者:“以前进入中国,国内没有比较优秀的合作伙伴,但经过这么多年,国内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壮大,选择与国内企业合作还是更容易本地化。”

按照永辉公告显示,此次成立的两家合资公司分别为希杰富乐味永辉(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和北京彩食鲜食材流通有限公司两个合资公司。两家公司注册资本均为1亿元,双方持股比例分别是7:3和3:7。从主营业务上看,前者针对海外供应商商品采购,后者则以中央厨房、食品加工和处理为主,第一阶段的采购商品主要是进入永辉绿标超市bravo的高端市场。“这次合作主要是加工与采购领域,而重点的单品集中在水果与肉类上。”吴乐峰如是表示。

与此同时,作为中方,选择外企也不再是一味追求供应链。前段时间,京东战略入股永辉后,加入了由永辉主导的在上海的联合采购办公室,这个联合采购企业包括永辉参股及投资方联华超市、中百、牛奶国际,而这次与希杰的合作暂时不会考虑纳入这个体系。吴乐峰说:“跟希杰的合作主要是看中其加工能力。”

延伸

小型业态或成商超突破口

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在国内共计关闭120家,其中百货业态关闭25家,超市业态则关闭95家。继山东4家门店关闭后,近日韩国乐天集团旗下大卖场乐天玛特关闭了南京唯一的一家门店。另一边厢,小型业态或将成为商超突围的突破口。今年3月底,家乐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出更多贴近社区、贴近家庭业态的迷你型超市“Easy家乐福”。4月8日,正大集团也在上海开出了中国首个生鲜便利店“FR E SH M A R T正大优鲜”。

垂直化、功能化和小型化,是小业态的基本特质,小业态既能迅速覆盖城区主要网点,又能真正满足社区的品类精准需求,将成为未来三四线市场的主业态。“小型业态将是未来商超企业转型的突破方向,也会是电商巨头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途径,”联商网副总表诸振家说,“电商也在做渠道下沉。”

“毕竟电商企业的辐射范围主要还是在一二线大城市,而超市在三四线城市的网点资源更加密集。许多产品,尤其是生鲜,需要短半径的服务网点支撑。”吴乐峰告诉南都记者。8月22日,京东战略入股永辉时,吴乐峰曾告诉南都记者,双方会在京东到家的项目上合作。“永辉超市的网点将在下个月纳入京东到家的配送体系。”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