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7日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刘晓颖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马拉松日渐风靡中国。

以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为例。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马拉松赛事之一,这个创立于1996年的马拉松赛事2015年的参赛人数已经突破35000人,而参与预报名总数超过12万人。

跑步热催生了新一批的消费热潮。各大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品牌厂商们争相将自己的LOGO塞进这场运动中,以期望人们在赛后走进自己的店铺里多买些产品。

跑步背后的经济

供职于沪上某外资保险公司的赵莹是马拉松爱好者,“现在要拿到一个上马的参赛资格很难啊,选上的激烈程度堪比沪车牌竞拍。”9月的那轮报名,她并没有中签,但后来幸运的是“前面的人没有付款,结果我就中奖般地轮上了”。

赵莹为了这次的上马花费不少。她特地跑去一家知名的运动品牌专卖店配齐了一整套装备。“一双专业的跑步鞋是1400多块,因为每天跑步要换洗,我另外买了两套运动衣服,加上其他的一些装备,总共花了我三千多块吧。”

像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大多职业体面,收入也不错。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马拉松毫无疑问正符合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甚至有人戏称一旦有了马拉松这个爱好就是开启一种烧钱的模式。美国权威杂志《跑者世界》估算,美国“节俭型”跑友一生的跑步花费为14358美元,“普通型”为56942美元,“奢华型”为212872美元。中国跑友也如法炮制,推出了中国版:节俭型要14100元,普通型243000元,土豪型要1101900元。

在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张庆看来,马拉松爱好者大多为有消费能力的中高收入人群。他表示,一般来说一整套高端的跑步服装和鞋子加起来要5000元左右甚至上万也有,普通的两三千元,“当然,也有光脚派,不额外买装备也能跑,但是我们还是提倡要有相对专业的排汗、防护装备。”

当然不太可能有光脚派。实际上,那些愿意花三位数报名费参加比赛的跑步者随着参与的加深和专业化已经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运动鞋、运动衣,更多人开始追求高端、专业的设备。

这些需求无疑催生了一场经济盛宴。

有专业人士估算,2014年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收入达到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超百亿元。

意想不到的赞助商

在马拉松这项跑步运动中,受益最多、最直接的应该是相关的体育用品公司。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两大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和耐克分别赞助了北京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的赛事。

而随着这项运动的升温,国内的本土品牌业自然想要分食跑步这块蛋糕。据悉,特步国际(01368.HK)在2014年赞助了包括厦门马拉松、重庆马拉松等在内的13场马拉松赛事,并推出了3个跑鞋系列产品。这也让这家公司尝到了甜头。数据显示,2014财年特步实现营业收入47.78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鞋履产品业绩尤为突出,实现营业收入30.43亿元。

作为上海国际马拉松在体育品牌中唯一的赞助商,耐克和上马今年的合作已到了第四年。这家公司在今年9月发布的2016年的第一季度财报中,中国市场的表现极为抢眼——大中华区的订单量上涨了22%,而排在第二位的北美地区则为14%。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上涨得益于中国运动文化和运动潮流的发展趋势。那些以前不会购置运动装备的消费者也开始购买跑步鞋等产品,尤其是不需要穿工装、正装上班的消费人群是其中的主力。而耐克作为这一行业的龙头老大,往往是清单上的首选。截至8月31日,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猛增30%达8.9亿美元,其中鞋类产品的增长尤其明显。

“我们非常关注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与此同时,我们的品牌前所未有地强大,市场状况也从未如此健康良好。”首席财务官AndrewCampion在电话会议中说。

报名成功后的这两个月里,赵莹又参加了各种训练,加入了各种跑步小组,“我买的那个房子的开发商居然也组织了培训!真是没有想到。”

赵莹提及的开发商是融创中国在上海的公司。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确认今年成为上马的官方赞助商之一。她说,房地产商也许看似和跑步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其实也算是一种社区服务,让住在小区的人更加融入社区。“明年也有可能会继续赞助合作。”

记者在上马官网上看到,本次的赞助商还有精工表、舒肤佳、西贝、六福、锦江之星这样的企业。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不少行业、公司并没有像耐克、阿迪等这样的赞助商会成为直接受益者,但马拉松赛事依旧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餐饮、住宿、运动型饮料、保健品等。

“肯定会对相关产业有拉动啊,比如我们一起跑步的小伙伴定期要聚餐。”赵莹说,“也许就去西贝吃饭也说不准呢。”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