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惠普公司助理总裁,实战派营销战略专家 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14年03月27日    高建华 《销售与市场》2004年2月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这是一场较量,而机会是平等的。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今后几年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到底谁会在竞赛中取胜,取决于双方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因为今天非常强大的企业,未必是明天的胜利者,在商场上与自然界一样也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跨国公司走进中国,一样面临着挑战。
 
   第一,要理解中国消费者的特殊消费心理,学会顺势引导。如一些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并不突出的消费心理:攀比心理(不是为了需要,而是为了让人瞧得起)、显示心理(不注重实际意义和使用价值,只要拥有即可)、盲目跟风心理(别人买了我也得买,买来以后放在那里不用)等。
 
  第二,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做出明确的产品定位调整。因为目前中国中产阶层(小康之家)以上的消费者可能还不到消费者总量的10%,这就是为什么一类产品刚刚问世时,跨国公司品牌占主导地位(最早消费的通常是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而随着市场从中产阶层消费者向下延伸,温饱型消费者开始成为主流,国内企业逐渐占上风。可以说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产品都是根据国外中产阶层设计的,其产品定义在中国只适合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客户群体(即发达地区,沿海城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除非跨国公司不想进入另外90%的市场,否则必须按照温饱型消费者的需求去做产品定义。
 
  第三,要改变现有的决策机制。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裁(或总经理)都是隶属于亚太区,亚太区上面才是全球总部,在中国区总裁和公司最高领导人(全球总裁或CEO)之间往往都多于两层,能够直接向全球总裁报告的中国区总裁屈指可数,致使许多机会、战机由于层层报告、层层审批而贻误。有时候他们为了说服上级领导而筋疲力尽,毕竟中间环节并不了解中国的市场,更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一年来上几次就很不错了,他们的知识也就限于媒体的那些片面报道。
 
  第四,要根据中国国情调整宣传手段。跨国公司大多遵循理性诉求(即以理服人),各种广告宣传活动讲究品位与档次,这些“保守”的做法尽管影响力有限,长远说来还是有效的。但最致命的问题是沿用全球统一的宣传范本,包括广告设计、公关要点等,中国区既没有权利选择广告公司,也没有权利恰到好处地翻译广告词(无法达到神似与形似的高度统一),而只能生搬硬套,很多广告一看就知道是翻译过来的,让人看不懂,毕竟设计者是基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设计的。尽管国内很多企业的广告存在问题,但是跨国公司必须学会造“场”造“势”的宣传手法,学会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吸引中产阶层以外的广大消费者。
 
  第五,我们来探讨一下跨国公司的制胜要素:
 
  1.保护创新成果。很多跨国公司都有这样的困惑,新品推出不到半年,国内企业就跟上来了。所以,要么有过河拆桥的办法(阻止其他企业加入竞争),要么走协同竞争的道路(促成其他企业参与竞争,分享胜利成果)。
 
  2.市场定价原则。按照市场需求先确定市场零售价,再反过去推导出成本价,让位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发生产部门按照成本价去设计产品。
 
  3.明确产品区隔。高端产品自己做,中低端产品让国内合作伙伴做。在人力成本、渠道覆盖、对温饱型消费者的理解未达到国内企业水平的情况下,有一个过渡期政策。
 
  4.改变用人之道,尽快实现高层管理团队的本地化。目前绝大多数跨国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自大陆以外,尽管很多人可以讲中文,或者干脆就是华人,但是由于过去的生活环境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对中国政治、经济、历史的了解都是表面的,所以对深层次的问题就容易把握不住,甚至不理解。
 
  5.尽快完成逆向发展战略。即经营模式的不断深化,从售后服务到市场销售,再到本地生产,最后是本地科研,能实现为中国市场定制产品(即基于中国市场的需要去创新,按照中国客户的特点去做产品定义)。
 
  总体看来,时间对跨国公司是有利的,因为中国的中产阶层(小康阶层)会越来越大,我相信用不了10年时间,中产阶层的比例就会超过30%;而且随着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对称性提高,消费者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国内企业的人力成本会逐步上升(白领阶层逐步接近国外同行),环保成本也会上升(惟有这样才能达到欧美市场的要求,从而打破非贸易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会上升;当然不利因素是很多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也会逐步取消,这一切使得双方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公平。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高建华课程
高建华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