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IT时代周刊》 2013年-第18期 作者/曹健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我们曾经为摩托罗拉手机业务被 Google收购而深感惋惜,现在,我们又为诺基亚被微软吞并而喟叹。在此,我不想去谈这两起收购的对和错,也不想去谈情感上的喜怒和忧伤。我只想谈谈,任何一个公司,只要停止创新,奢靡,骄傲自满,它就一定会失败。
 
  在很长的年月里,我是摩托罗拉产品的忠实用户,也是诺基亚手机的忠实粉丝。这两个巨人的倒下,让我感触良多。我以为,摩托罗拉衰于奢靡,而诺基亚衰于自满。
  因为工作关系,我有机会多次亲临这两家公司的新品发布现场。摩托罗拉给我的感觉是花钱如流水,其亚太及中国区的总裁们,很多人都像是花花公子,喜欢和影视明星混在一起。结果,一场发布会下来,我们很少为其产品的创新感到惊讶,倒是被总裁们和明星们各种混合“秀”的场面惊呆。据说,仅仅邀请明星一项,一场下来就得以千万元级别计。还有,发布会的场景,奢华程度超乎外人的想象。那些没有必要印刷的精美画册或纸片,今天想来都心疼——太浪费了。
  我曾经问摩托罗拉的人:“如此奢华,就是金山银山也要被掏空,你们CEO不心疼吗?”他们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认为反正公司有的是钱,不花白不花。另外,摩托罗拉全球CEO也是职业经理人,他的爱好和区域负责人差不多。就在摩托罗拉手机决战诺基亚的关键时刻,也是摩托罗拉生死攸关的那一年,我在香港采访时任摩托罗拉CEO的詹德。他是我见过的最傲慢的CEO。他根本不好好回答记者们的提问,答非所问,一味地和亚太区的女洋人打情骂俏,群体采访还没有结束,他就扬长而去。害得摩托罗拉的PR们会后不断给记者道歉赔不是,生怕大家将这些不光彩的内容写出来。
  诺基亚倒是个非常节俭的欧洲公司,凭着出色的成本控制体系,硬是将曾经咄咄逼人的摩托罗拉逼到一个垂死的墙角。当年诺基亚的朋友对我说:“我们的毛利高达两位数,而摩托罗拉仅有个位数,差距非常大。他们怎么能竞争得过我们?”
  但是,诺基亚也有致命弱点。当苹果手机风靡的时候,我在和诺基亚高层交流时,他们表现出一脸的不屑。他们说,全球第一部智能手机是诺基亚发明的,诺基亚手机出货量占了全球的近40%,品牌深入人心,苹果要想在手机市场称霸,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我当年也非常坚信他们说的话,觉得诺基亚不可能被其他对手超越,尤其是像苹果这样从来没有做过手机的公司。然而,没出几年,诺基亚这个“恐龙”就被市场淘汰了。诺基亚的悲剧,让我痛苦了很多天——一个巨无霸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呢?
  今天想来,无论是摩托罗拉手机还是诺基亚手机,走到“卖身”的地步,都有其必然性。它们在取得巨大成功后,创新停滞了,危机感也不复存在。这次我在硅谷正好赶上苹果iPhone5C和iPhone5S发布,发布的当天,苹果的股价就应声下跌,市值两天内蒸发350亿美元。硅谷的朋友在跟我聊天时说,乔布斯没有了,苹果的创新能力也慢慢失去了。你看看他们推出的手机,已经没有多大创新,只是在颜色上有些变化,这肯定是不行的。
  我记得,当年有人对我说,诺基亚的手机通常只在外壳上有些变化,内核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创新可言。有网友还调侃诺基亚“科技以换壳为本”。现在,苹果是不是正步当年诺基亚的后尘呢?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智慧》
美女住酒店一晚结账时账单800元,她抱怨太贵。经理说这是标准收费,酒店附设泳池、健身房和wifi。美女说自己完全没使用,经理说饭店有提供,是她自己不用。女客人打开皮包掏钱付账,但说要扣除经理和她共度春宵的700元,只拿出100元。经理急呼:“我哪有?”女客人:“我有提供,是你自己不用!”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