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03日    徐斌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短短两年时间,全球金融市场立即变成两个世界、两个态度,欧洲成为全球资金流入的洼地,而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如狂潮般流出,因为欧债危机结束了,欧洲经济目前逐步恢复常态,而且市场尽管满目疮痍,但人心已定,遍地黄金,这就是投资者弯腰找宝贝的好时机了。
■  文 / 徐斌
 
 
 
现在欧洲成为全球资金流入的洼地。数据显示,随着投资者将资金从新兴市场以及美国证券基金中撤出,欧洲证券基金已经出现了六年以来的最长时期资金流入。基金数据供应商EPFR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8月21日结束的七天中,EPFR所追踪的欧洲证券基金中有约16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这使得自7月初以来的总资金流入量达到了接近120亿美元,持续时间超过了2007年第一季度时创造的先前记录。比如,香港“超人”李嘉诚自今年开始大手笔抛售香港与大陆资产,重仓杀入欧洲市场。全球资金何以如此青睐欧洲?
 
  
 
欧债危机后欧洲闪现机遇
 
 
 
如果有人持续关注欧洲经济形势,就会发现,现在关于欧债危机的报道几乎消失了。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欧债危机结束了。单从媒体新闻报道角度看,欧洲经济目前逐步恢复常态。
 
 
 
在2011年三季度,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欧债危机,其实是欧元危机,确切说是政治危机而非经济危机。因为以希腊、意大利等为首的南欧国家政府财政之所以入不敷出,就在于他们一直滥用货币统一的公信力拼命借债,社会福利泛滥导致财政日益困窘最后破产。一旦投资者发现,欧盟最终不会为其烂账兜底,市场顿时全慌了。市场恐慌是有传染性的。债券市场的恐慌一下子传遍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全球经济一时混乱。
 
 
 
之所以欧盟不愿意兜底南欧债务,又在于欧盟经济核心矛盾:财政主权分离与货币主权统一的矛盾。简单说,就是印钞票和收税的,不是一家人。这其实是政治危机而非经济危机。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以德国为首的北欧国家,与意大利为首的南欧达成妥协:欧洲央行适度贬值欧元,给南欧国家重整经济元气的时间,同时南欧国家上缴财政主权到欧盟,欧洲财政一体化纳入欧盟政治正式日程。一旦各方达成妥协,欧洲央行成为欧债危机最后的堤坝,同时南欧国家也很识相地配合财政一体化工作进程,那么欧债危机就算基本告终了。
 
 
 
金融地震期间,投资者发疯地贱卖资金,蜂拥德国、瑞士的金融市场寻求避风港。一旦金融地震结束,市场尽管满目疮痍,但人心已定,遍地黄金,这就是投资者弯腰找宝贝的好时机了。目前情势,正是金融地震灾后重建,让全球投资者蜂拥而至抢订单抢宝贝的发财机遇。
 
  
 
吹响新兴市场调整号角
 
 
 
对于2008年之后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也包括东亚等地区,它们其实日子不难过。主要是次贷危机和美联储零利率政策,导致国际投资者不得不寻求避风港,最后他们找到两个:美国国债和新兴市场国家。但如果美国经济复苏,欧债危机影响渐渐消散,那么全球投资者何去何从?他们会一窝蜂地从避风港中溜出来,寻求收益率更高的资产。
 
 
 
事实上,美国经济在2011年三季度就见底了,在2012年二季度底,就开始复苏之旅。标志就是房价开始见底回升,垃圾债市场持续火爆—这预示投资者信心恢复。到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基本明朗,这时美联储开始明确表态,准确开始收紧QE。这宛若一声枪响,各方立即开始资金大搬运的全球流程工作。美国国债收益率开始缓步但坚定地上升,而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如狂潮般流出。短短两年,全球金融市场立即变成两个世界、两个态度。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