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未知 报告在线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当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公平地参与竞争,并且通过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它自身的价值,每一企业都必须将自己置于这套规则之下(不管是否存在事实上的机会公平和机制公平,至少在形式上应是如此,国家已经有相关的法律基础为保障)。
 
    但是,对于某一具体企业来说,要在行业中成为真正的领袖,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短短几十年的市场实践,国内已经涌现出了那么多典型案例,有那么多曾经火热一时的明星,一一从我们眼中消失。即使到今天,甚至有很多著名的企业,甚至被称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典型代表的某家电企业,在变化的环境里不知所措,挣扎于泥沆之中。那些最有雄心斗志的企业,往往成为流星的可能性越大;而很多专心练好内功,适当地学会推销自己,反而活得更长久。
 
    那么,这些具有宏图大志的企业,它有这样前瞻性的经营战略设想,是合理的,也是没错的。但身处急剧变化的中国市场,面对着那么多机会和资源,又有那么多危机和挑战,我们没有找到适应环境的方法,却是不能接受的。那么,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才能成就卓越企业呢?
 
    我认为,中国企业通往卓越的必然路径是坚定不移地选择变革。企业变革,不仅是必然选择,而且也是我们突破成长瓶颈的经营主导思想,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一、企业老板,启动变革的核心按钮
 
    中国企业里的老板是决定企业前进方向的舵手,他们本身也愿意充当这样的角色,而不太愿意脱离企业的指挥与运营管理,但现实却又逼着他们转型。中国的企业老板们在最初的创业过程中,是极具主动性和革命性的,并且敢于承受失败。
 
    但是,创业成功之后,企业运营到较高级的阶段之后,他们市场敏感没有了,对自己产品和服务的真实竞争力了解不够了,对企业运行的实际效率不清楚了,很多工作都交给信任的人或各层级的经理了,老板自然就成为企业形象首脑和代言人,只坐在大班椅上遥控指挥,最后对关键数据进行把控。这样,企业老板渐渐脱离了实际运营,他从而无法知道真实的代理成本究竟有多高。
 
    市场依然如大海一样波涛汹涌,企业这艘航船在夜行中时刻面临着灭顶之灾。不管经理人如何负责,具有如何的职业操守,而企业老板才是最终关心企业生死存亡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当企业适应环境的机能不断下降时,选择变革就是唯一的选择,而变革的最终决定权在于老板。在变革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老板:
 
    企业老板是否有认真变革的愿望,是否会协助变革工作的开展,并且参与到变革过程中来?
 
    企业老板是否愿意倾听员工真实的声音,尤其是那些忠诚于企业又有能力的骨干声音?
 
    企业老板是否愿意倾听商家客户的真实声音?
 
    企业老板对于高管层之间不同的声音,是否愿意花精力来化解或协调?
 
    企业老板是否愿意走到市场中去,是否愿意深入到部门办公室和工厂车间去?
 
    作为企业高层经理和参谋人员,必须将真实的情况向老板通报,并且提供几套解决方案,至少要有“上、中、下”三策,深刻分析利弊,并引导老板倾听各层级最真实的声音,更不要试图控制老板思维模式或通过策略及实际隔离运行来架空老板。
 
  只有这样,才能让老板更坚定地支持企业变革,并认同变革的决心和思路。
 
    如果老板关注的重心并不在变革,那是因为他深刻洞悉组织潜在危机以及知道如何平衡才能让危机不致于激烈爆发或瞬间爆发。至少,他会有一种隐隐的感觉,会烧灼到皮肤。他也可能认为,换一套管理方式或管理班子,难以带来革命的变化和良好的前景。
 
    譬如在扩大赢利空间无望的前提下,他可能更倾向于拼命降低运营成本,控制支出。因此,老板就会将他的精力用来关注当前的企业生存和短期利益。如果没有良好的动机和高明的策略,要推动企业变革,其成功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我认为,不能真正赢得老板认可的变革方案,是难以在企业体系里有效运行的。勉强推动起来,我们必然也会遇到千难万险,数不清的暗礁横挡在我们变革者前面,而很多人会打着忠诚于企业和老板的旗号,拒绝接受新的运营模式。
 
    二、推进变革,不能“唯老板意志”
 
    在某一个企业里,如果在管理意识形态上,只是“唯老板意志”,估计成功变革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经理人和全体职员们的才智、精力和时间,肯定没有被充分开发和利用。一些可能的危机和威胁,就可以在企业管理体系里视若未睹。
 
    但是,如果我们有合适的策略,掌握造势的方法,营造接受变革的氛围,从而不断激励大家,提升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都成为参与者,那么变革的推进就会获得强大的支持基础。
 
    在这里,建立老板与经营管理层的信任非常关键。我们要在“统一目标和约定好责权利机制”前提下,一切的管理哲学和管理行为,都必须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只有这样,企业上层建筑所奉行的僵化思维模式才会解冻,并且接受新的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行为。
 
    同时,我们要通过组织机构的科学设置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来增强企业老板对于经营管理团队的信任。企业老板也必须信任这套经过西方验证的成熟机制,管理模式和商业创意要能够在体系中不断复制,让组织渐渐融入世界主流的管理大潮之中,我们才能成为合格的游泳者。
 
    三、变革前,我们必须做好客观调查与评审
 
    我们要考虑自己的企业是否能够承受剧烈动荡和变局的体质基础。如果是处于那种“变是快死,不变是等死”的状态,就尽可能要谨慎开药方。我们考虑好“中药”和“西药”各自的药性,再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综合状况,做一个全方位的检查和评估,权衡利弊,然后再判断是否具备随大规模变革的基础。
 
    很多企业之所以选择了错误的变革时机,往往是这样的情况,或者是准备不充分,团队成员尚没有心理准备来接受,甚至是持抵制心态。或者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停留在目前的短暂舒适安全区,而具有远见的领导人则看到了未来的危机,知道必须进行必要的转型,并力图引入强烈的危机感。
 
    当然,有远见的领导人,也可能会出现远视症,看不到近期的现实困难与障碍,有些石头不搬开,企业组织机构就运转不起来,现有组织成员并不会跟随有远见领导人的想法去思考,更不要说认同和顺利进行变革了。因此,变革前的客观审查和评估,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基础工作,这是变革存在的前提。
 
   四、变革中,别让明星或明星团队遮住光辉
 
    企业的变革,不仅仅只是在组织结构形式上的调整,更多的是战略方向、运营流程及各个功能的调整与创新。国内大部分企业,往往以为把组织结构变变,然后放几个人进去,就构成这个部门。至于这个部门是否起到了应的作用,却没有人和组织去评估和考核,各扫门前雪。
 
    实际上,某些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等部门,很难真正体现出其核心价值的存在。在组织结构里,明明设置了这样的部门,却不让这些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连牌子都不挂,或者挂了牌子,却没有适配的人来领航。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实际的企业运行过程中,日常管理运营并不按照设计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来运行,自然导致相关职能的缺位。
 
    在企业中,往往都会有个别比较强势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级主管,在企业里充当了明星的角色,且一直处于受宠的位置。明星主管及其所主管的部门,则可能实际上履行着其它部门的部分职能,而需要承担该责任的人则被架空。在这种情况下,个别明星主管即使是优秀者,也可能会出现自己所承担的职能没做好,又要跨部门发挥影响力,结果可能鞭长莫及,或者专业化程度不够而容易导致“好心办坏事。”
 
    当明星主管被指责的时候,他更容易向老板吐苦水,推托说各部门不配合,或者说个人时间、精力以及专业化不够,但不亲自主抓,又难以看到有效的结果,往往不会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
 
    他们处在如日中天的地位,又为老板所倚重,好处全拿,责任外推。其它人对此,只是敢怒而而不敢言。长此以往,大家都让那些明星主管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去表演,遇事稍微应付即可,成败又不关卿事,或者是选择退出核心决策圈,或者是乐得潇洒自在。
 
    因此,我认为,推动企业的变革,不是要让明星去代替所有的人,更不是让明星将所有的利益和权力归自己所有,而是要让明星有大局观,引导大家都朝一个目标迈进,让每个人和每一个部门都各尽其责,并且尽可能考虑到尊重其它人和其它部门的利益和权力,协助他们在管理上走向成功,在职能职责的履行上走向不断完善和完美。一个企业,如果他的团队不能产生强大的协同力,是很难成长为行业冠军的。
 
    五、变革全程,必须以学习 、教育、指导和考核为主轴
 
    变革,即意味着的新的思想和新的行为。虽然人是有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但如果没有系统的设计,很难让人自动自发来适应新的形势,变革效果及成功的可能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变革过程中,学习 的焦点,主要在于大家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技巧,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将策略落实到位;教育的焦点,主要在于思维模式的改变、新文化与新行为的形成,尤其是横向和纵向围绕企业核心利益的巩固而进行的全方位配合,达成深度的共识;指导的焦点在于,业务运行中,如何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找到更好的方法;考核的焦点,主要在于明确变革规则、过程监控、雷区监督和事后的奖惩,树立标杆和典型,不断提拔各类优秀人才,从而引向变革的正确方向。
 
    在中国企业管理变革中,往往以流于形式居多,“雷声大,雨点小”是变革过程中的通病。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思考,没有把它提到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没有深入下去,没有耐心坚持,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多数国内企业的变革,均是以失败而告终。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奥巴马邻居卖房的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离开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比尔高兴坏了,因为他是奥巴马的老邻居。


几年前,比尔曾经和人打赌,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房子因奥巴马而身价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

 

 

为了推销自己的房子,比尔还特意建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他的住宅: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不出所料,这个网站很快就有几十万人点击浏览,然而,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买家们望房却步呢?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上的留言。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是呀,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

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到那时,每天出入这里,恐怕都将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对待犯人那样的检查和盘问。这样的居住环境,跟在监狱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连朋友们,估计也会因为怕麻烦而不敢上门了!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诺过,房子卖出后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和朋友打的赌也眼看就要输了,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丹尼尔告诉比尔想买房的原因,他和奥巴马一样,都有黑人血统。奥巴马是他的偶像,不过,他还从未和奥巴马握过手。如果他买下这里,就有机会见到总统了。

房子终于有买主了,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虽然丹尼尔非常愿意买比尔的房子,但问题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钱。比尔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买主,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他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最后,两人签下了如下协议: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则在首付款付清后,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的最终售价远远低于当初他期望的300万,但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何况,上了年纪的他早想落叶归根,搬回乡下的农庄了。

拿到首付款后,比尔给丹尼尔留下了自己的账号,然后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出发那天,他得知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此,在这里办个幼儿园不是难事。

 

当房子的用途从居住改为幼儿园之后,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很多广告商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他们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了,不做广告太可惜了。为此,丹尼尔打算进行一次拍卖广告墙的活动。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启示:高度决定了深度与远度!我们每天都能有机会触摸到丹尼尔那种商业机会,可惜,我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与果敢,放任那些商机擦身而过,追悔莫及!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财富,机会取决于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商业知识!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