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张述冠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霍华德.舒尔茨从今年年初以来发起的“拯救星巴克灵魂”的运动最近达到了顶峰。7月,星巴克宣布关闭美国600家门店并裁员12,000人的计划,这已是今年第二次大规模关店裁员计划。 对于一个习惯了高速开店的企业来说,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属不易,但却也是迫不得已。

  星巴克的成功,说到底缘于它独特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客户价值主张、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众所周知,星巴克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在于,他们向客户出售的不是咖啡本身,而是与咖啡相关的“星巴克体验”。而支撑这种价值主张的资源与能力,显然与那些将咖啡作为货品化商品经营的资源能力不可同日而语。从生产、经营到服务流程,星巴克都有严格的标准,一切都经过精心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烘托出一种“星巴克格调”。这种独特的消费体验,使早期的星巴克培养起一批“虔诚”的宗教信徒式消费者,在这些人眼中,与其说星巴克是一个消费场所,不如说是他们享受某种生活方式、捍卫某种信仰的阵地。因此,这些消费者对价格并不敏感,星巴克也就可以以相对高昂的价格卖出咖啡,构建自己与普通咖啡商不同的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的创新造就了星巴克辉煌的开端,之后,就像大多数规模渐大的初创企业一样,星巴克也走上了通过资本市场来支撑更大规模经营的道路。1992年星巴克上市,从那以后,主导星巴克发展的逻辑开始发生变化。上市之前的星巴克,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产品价值主张,在相应的资源与能力配置下自由部署企业发展的路径,而从上市那一天起,它就面对“资本的逻辑”对自己的指挥。来自华尔街的逻辑就是,为了维持投资者的信心,星巴克在每一季财报中拿出的营收数字,只能持续地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不能停滞或下降。因此,为了实现华尔街对数字永无休止的期望,十几年来星巴克从未停止过扩张的脚步。

  然而,随着星巴克规模的膨胀,它赖以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开始遭遇挑战。

  星巴克卖的是“体验”,而非咖啡本身,这种商业模式决定了它不可能走货品化道路。货品化意味着以消灭产品个性为代价实现规模效益,而星巴克在资本的压力下所走的急速扩张之路,却恰恰成为一条货品化之路。这也许不是星巴克所愿意的,但却是它无法避免的方向。当星巴克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在全世界到处开花时,它在经营上面临的困境也开始显露。作为星巴克核心价值主张的“星巴克体验”,其实是与一定的企业资源与能力相匹配的,但是当公司开始在全世界急速推广和扩展这种“体验”时,它很难以同样的速度来配置相应的资源与能力。没有配套的资源与能力,它就只能以牺牲体验为代价,而一旦牺牲了体验,它所面临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品牌形象受损,而是企业原有商业模式的崩溃:它没有能力来支持客户价值主张的实现,与之相应的盈利模式也就面临挑战,如果无法向客户提供那些独特的体验,就不可能再希望他们为了并无特色的产品高价买单。

  事实上,星巴克不是唯一面临这种“产品的逻辑”与“资本的逻辑”之间冲突的企业。几乎所有像星巴克这类以“体验”为客户价值主张的公司,在上市之后都需要克服这种矛盾:“资本的逻辑”要求你高速不断地刷新营收数字纪录,而“产品的逻辑”则要求你步步为营,在维护客户价值主张的同时实现稳步成长。如何在这两种逻辑之间小心翼翼地求取平衡,是这类公司拥有明朗未来的关键。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尾数的作用》
某公司招聘一个负责采购物品的临时员工,很多人前来应聘。招聘者经过一番测试后,留下了三名优胜者参加面试。面试的最后一道题目是: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2000支铅笔,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
第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20美元。主考官问他是怎么计算的,他说:"采购2000支铅笔可能要100美元,其它杂用就算20美元吧。"主考官未置可否。
第二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10美元。对此,他解释道:"2000支铅笔需要100美元左右,另外杂用可能需要10美元左右。"主考官同样没表态。
最后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比较特别,是113.86美元。他解释说:"铅笔每支5美分,2000支是100美元;从公司到铅笔厂,乘汽车来回票价4.8美元;午餐费2美元;从工厂到汽车站为半英里,请搬运工人需用15美元;还有……因此,总费用为113.86美元。"主考官听完,露出赞许的微笑。这名应聘者自然被采用了,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卡耐基。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