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在长期的管理咨询过程之中,我们经常会向客户提醒,精彩的创意并不等于对公司有价值的创新。创意可能是来自个人智慧、艺术家或是企业经营者,而商业概念上的创新,却是成功地运用新的想法、新的理念,从不同的角度突破行业里传统想法的禁锢,或者从大家公认为不可行的一些角度出发,去思考新的理念,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

    创新也不等同于技术进步。不可否认在创新与创意之间,研发肯定是中间很重要的一环,但是绝对不是单独的一环,因为我们一直强调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上的创新,有人把它称为变革的突破点。但是如果缺乏良好的配套 商业模式 ,技术的进步永远只是单纯技术的革新,根本无法实现广泛的商业价值。甚至有些时候,在中国或是亚洲其他地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凭借技术创新起家的公司,它们中间能够持续成功的其实并不多,而且随着产业生命周期的演进将越来越难。

    创新公司的四种理念

    我们所讲的创新的公司理念有四大类型。从两个纵轴来看,一个是创新的方法,这上面是研发或技术相对具有前瞻性;另一个是相对来讲技术是改善的,也就是说,创新可能并不是很高端的技术。从客户需求看,一个是满足客户不满足的需求,也就是说他是否闭门造车;一个是创造客户的需求,是否有聆听客户需求的想法。

    我们将那些既不主动聆听消费者、又不够重视研发的企业成为“追随者”。它们按照市场领先者的模式行事,复制市场领先者的成功产品创新,即使听取顾客意见,也仅出于尽快发觉市场领先者弱点的目的。这类企业就算有 营销 ,也仅仅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而不是强调其产品的区别和特点,更像是通告。

    我们把受研发驱动、被动或者没有听取消费者意见的企业称为“探索者”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创造出突破性的产品,然后把产品生产出来,看哪些合适市场。这类企业在创新战略上依赖强大的研发能力,重视实验室,研究可得到保护的新技术。但是他们不太关注顾客意见和反馈,在营销方面,主要依靠早期接纳者、技术和时尚追求者,依靠口碑和细分 市场营销 。这类企业包括博士(BOSE)、飞利浦(Philips)等企业。

    那类积极主动听取客户意见,在技术创新上受市场驱动的企业称之为“聆听者”。他们首先发掘客户需求,然后生产产品,开发产品来满足已确定的客户需求。他们瞄准产品,集中关注客户的需求,但是却容易忽略客户希望的产品(愿望)。他们将营销的力量集中在新产品的功能特征上,并在竞争中进行测试。这类企业的代表包括戴尔(DELL)、宝洁(P&G)。

    那些既积极听取消费者意见,又具有技术前瞻性的企业,我们称其“市场创造者”。他们创造产品,并进而创造出市场。他们对新技术进行投资,并逐渐改进现有产品。同时,他们还把注意力集中在顾客“希望要的产品”上,而不仅是产品需求。在营销方面,他们能创造出强有力的品牌保护伞,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细节上。这类企业包括了耐克(NIKE)、可口可乐(Coca-Cola)、Vodafone和苹果(Apple)。

    国内也有在创新方面很有特色的企业,比如,海尔生产的洗衣机在产品方面做了很多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

    创新的四个阶段

    企业搞创新,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管理控制。将研发活动与该 企业管理 和控制的其他活动同等对待;

    第二,成本控制。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项目上,主要是成本和研发周期,而不是收入、利润;

    第三,利润控制。把研发看作一系列的组合,它自身应当具备“造血”机能;

    第四,智能创新。怎样确保创新活动能在不进行刻意控制的环境中,依然自发地、智能地进行。

    创新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要有宽容的文化氛围。它要容忍所谓的看似愚蠢的想法,并不是所有的创意都可以第一次被所有人认同并做出决策。关键是了解创意提出者的真实想法以及可以支持想法的实施资源。即使想法是错误的,执行起来失败了,也是值得分享的。这对于中国的企业尤其有启发性,要容忍底下的人犯错。因为能犯错,所以才敢创新。通常来说,任何国家的公务人员都最怕出错,所以很难看到行政机构有创新的文化,他们更愿意墨守成规,这是一个反例。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