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总裁网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中国目前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大型企业(超过1000人、固定资产大于10亿、年度营运大于50亿)不足20%。而中小企业中,又以微小型企业的夫妻店为主流,即使是同一对夫妻拥有的企业,也是数量众多、规模十分微小的形式存在,即一对夫妻同时拥有几个公司。那么,这些中小企业的老板该如何分工协作和规划事业算比较理想呢?

    根据笔者长期对中小企业的辅导实践来看,大部分都是夫妻店。而夫妻店的“店长们”即夫妻双方在目前学习 大潮的推动下,纷纷都加入到了学习的行列。于是乎,很多企业都会按照大型规范企业一样设计企业的治理结构,如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战略投资委员会、 薪酬 福利委员会、监事长、董事长、总经理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如此设计,显得规范,本来没有什么不好,特别是夫妻店由若干个店即公司组成,似乎很有必要。但是,其实不然。原因有二,一是几乎所有的结构组成都是重复的,完全不能行使相关的职能,形同虚设如做秀一般,若是给外人看看还显有点分量,若是内部就如此运作,则是自欺欺人,浪费资源又降低效率。组织设计是否有必要,要看运作的需求,不是追求大而全就是完美。这就好比,一个非常小的公司,一个人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又任 销售 总监兼生产总监,头衔一大堆,都不实际,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总经理搞定,集多重角色于一身,虚张声势反而会被别人笑话。

    二是一切都按照标准设计,就必然要生出真正意义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假设真是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就必然出现甩手掌柜的董事长和操持辛苦的总经理,前者就是袖手旁观者,后者就是实践者。本来生活中是相互帮助、互相支持的伴侣,一到工作中就出现了脱节,不容易形成合力。而且,因为现在学习到的知识比较混乱,很多人不假思考、不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就照搬照抄去运用,由于夫妻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出现打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因为分工明确但脱离实际而造成的。

    正常来说,按照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一个企业必然有一个董事长和一个总经理,属于正常。但是,笔者建议,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要分董事长和总经理,而应该根据个性性格特征、按照工作职能分工协作。比如一个人负责研发与生产,一个人负责销售,如果是独立分公司运作,建议按照事业部或者准事业部方式运作,展开竞争,形成内部采购和结算,各管各的利润。必要的时候,角色可以进行调换,以丰富其知识面与实践经验。这就好比,一个家庭,通常是男主外女主内,女人负责做饭洗衣服,这是一种分工,但是,假设妻子出差在外很长时间,丈夫也要自己洗衣服和做饭,是完全同样的道理,即使妻子在家,在其出现情绪的日子里,丈夫也会去帮忙承担一些家务,绝对不会分得那么清楚。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如大企业那样分工实施,企业就不能和谐发展。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小企业往往是因为家而衍生出来,小企业更适合家庭文化的根植与实践。

    中小企业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这就要求对企业做好两件事情。一件是内部管理,一件是事业的有效规划。

    内部管理是很多企业容易忽视的事情,认为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慢慢来,这是错误的观念。管理从一开就要规范起来,但可以灵活掌握尺度。做好企业是做强做大企业的前提保障,做好企业包括一系列内部管理的规范,如组织结构、部门职能、人员定编定岗与岗位说明书、制度、流程、授权、薪酬体系、考核与激励机制、福利与学习 、 企业文化 建设等方面,统统都不能少,也不能马虎。

总结起来可以用五个一切来抽象归纳:一切以基于数字目标的数字计划为出发点、一切以数字结果为导向、一切以数字利润(利益)为核心、一切以过程监控为原则、一切以过程中的沟通、协调、辅导、帮助为手段,把五个一切都做到位,管理中国企业可以说就到了一个境界层面。

    管理得再好,要看结果,即企业的运营效果怎么样。企业惟利是图不正确,但如果企业不赚钱,那是犯罪,因为浪费了宝贵的 人力资源 和生命价值。中小企业的事业要能够发展壮大起来,必须要规划如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销售。销售是最实在的赚取利润的手段。销售包括对自己产品的销售和代理产品的销售,但这还只是简单层面的销售,更重要的销售应该包含对企业的拓展与服务,比如开辟渠道、营造系统解决方案延伸重叠价值链,为开辟分支机构或者分公司做准备。未来赚钱,一定是渠道为王兼价值链延伸,靠一锤子买卖赚钱的时代越来越一去不复返了。当然,由于中小企业实力较弱,不要求一开始就对合作伙伴严格要求,可以对核心合作者提出绝对的要求,但对一般的合作者就不要过分严格,因为你的产品或者代理的产品不足以让合作者养活自己,等自己的产品丰富了、品牌做大了,再逐渐提升要求,即先结盟,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的雏形关系,慢慢提成为真正的伙伴,甚至自己布点或者对合作者进行收购兼并控股,都是未来的必要手段。

    第二件事就是技术研发。在中国想提出独到的绝顶技术还不是时候,谁这么想谁将死在沙滩上。所以,笔者所言技术,主要指通过对世界先进的技术产品的解剖之后的改进提升,模仿中研究,这比较有效,可以大大减少研发的成本,在敢为天下后中发展并争取后中争先。

    生产是很多中小企业非常重视的环节,似乎这个门槛比较低。恰恰因为门槛低,利润也低,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不要过分投入。现在时代与过去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诚实劳动赚不了钱, 资本运营 才能赢得利润,而生产就是最诚实、最低层的廉价劳动形式,所以赚不了多大的钱。所以,与销售和技术相比,一定是重视销售与技术,而绝对不要对生产抱有幻想。当然,生产是中小企业生存的根基,必须有,但一定要轻资产、重人力与技术及销售。资产再多都是成本,都会贬值,而对人的投资才会有丰厚的利润回报,中小企业对人的投资就主要放在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上。

    第三件事就是危机销售准备。这是现代中小企业一鸣天下的商机。2003年,非典时期,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板兰根和口罩卖断货的商机,让那些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就连洗手液的企业也是狠狠地捞了一把,有了第一桶黄金,而且,不少类似的企业趁机在 资本市场 挣到了钱,从此走向名流的行列;2008年,汶川地震,多少帐篷企业、简易房子企业都一边捐献做秀(100万的实物被夸张到1000万),事后又能获得政府机会把捐献的挣回来,而且自己的产品销售一空,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和产品都变为了名品。要知道,现在的世界随时都有地震、灾难、瘟疫、水污染、空气污染发生,这就给做防震产品、水净化产品(危情个人及家庭型)等提供了无限的商机,关键是要问这些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你们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做一些准备呢?

    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实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只要赶上一个机会就行。实际上,很多企业就在等待一个机会,这就如同炒股票,别人天天赚了你不必要眼红,关键是天天折腾得提心吊胆,还随时可能赔进去。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推销你的梦想》
        迈克是德国一家保时捷分店的销售经理,他头脑灵活,善于出奇制胜,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招徕顾客,在业界素有“鬼才”之称。可是最近半年来,由于周围新开了几家名车销售店,竞争激烈,接连几个月,迈克所在店的销售额不断下滑,迈克很伤脑筋。
    一天早晨,他拨通几个有购车意向的客户的电话,预约了前去拜访的时间。随后,他叫上一个助手和一名摄影师,带上了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开着新车向第一个目标客户家驶去。
    当车开到那个叫乔恩的客户家门口时,迈克一行下了车。迈克并没有急着去敲乔恩家的门,而是在乔恩家门前屋后转了一圈,然后示意助手将新车开到一个适于做乔恩家的停车位的地方。随后,迈克吩咐那个摄影师给房子和车子拍照,并告诫他:照片看上去一定要有新车与房屋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按照迈克的要求,摄影师忙活起来,他从各个角度对车和房子进行取景。不一会儿,摄影师拍好了一张照片,摄影师将照片传到电脑上,通过连接在电脑上的打印机打印出了照片:只见在一栋有白色窗户的赭色房屋前,静静泊着一辆崭新的黑色保时捷,房屋前的几棵树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地面,一片树叶刚好落在新车前面的挡风玻璃前,整个画面看上去是那么协调、完美,不禁让人联想到照片里这一家人的安适和富足。迈克拿起照片欣赏了一番,对摄影师翘起了大拇指。这时,房屋主人乔恩出来了,迈克上前跟乔恩简短地寒暄几句,送上那张照片,然后跟乔恩道了别,一行人开着车,向另一个客户家驶去。
    一天下来,迈克带着助手开着新车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他的这一举动让助手和所有的员工们都感到很奇怪,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两个多月过去,迈克的店没有对新车进行过一次撒网式宣传,也没有跟竞争对手进行过价格宣传战,只是为154户有购车意向的人家拍摄了照片。奇怪的是迈克此举却换来了极高的成功率,154户人家中,有超过30%的住户预约看车,最终的成交率也极高。那些决心购买迈克的车的人,几乎都说过类似的话:“车很漂亮,也许是最适合我们家的一款车。”
    看着销售额一天天高起来,员工们都很惊讶。原来,这是迈克想出的一种聪明的促销手段,他根据有购车意向的人的心理,用一张张车与房屋完美融合的照片,激起他们对拥有照片里那辆车的美好渴望和联想。因为看着照片里新车与房屋完美搭配显示出的那种和谐、丰足的意境,谁不会为之心动并说服自己买下那辆车呢?迈克意味深长地说:“我推销的是车,更是在推销购车人心中那个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啊。”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