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www.ceo.hc360.com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10月9日,2012年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如期开幕。这项有着“亚洲的环法自行车赛”之称的比赛,吸引了众多顶级赞助商的追捧。许多知名品牌纷纷在赛事中现身,寻找着恰当的方式,传达品牌理念。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赛会“唯一指定的运功营养食品赞助商”,携自身在运动营养领域内的专业优势,及与主办方在上一届的成功合作经验,继续鼎力支持本届赛事。康比特的体育营销之路,又添新的篇章。为此,记者特地采访了康比特集团董事长白厚增博士,听他解读了康比特的体育营销之路。

    体育营销:整合康比特企业文化与赛事精神

    自2007年起,康比特就开始了从专业运动领域向大众健康营养市场的战略转型。虽然大众化战略高歌猛进,但康比特遇到的困难也不容忽视。白厚增博士坦言:“新产品的推出、渠道的转型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到,但品牌的打造始终是康比特最没有把握的一件事。因为公众认知商品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品牌,而康比特以往在大众市场上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宣传投入,消费者对康比特是陌生的。”

    近年来,随着众多本土体育赛事的兴起,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赛事落户中国,中国人的体育热情被极大地点燃。众多赛事的品牌效应为企业提供了极佳的营销平台,对企业展示实力和风采,树立开放、国际化的企业形象,实现赛事与企业共赢发展的目标帮助极大。

    白厚增博士认为,体育营销之所以风行当下,就是因为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了一个真诚交流的文化平台,即借助体育赛事将体育文化融入到企业的品牌文化中,使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产生认同。因此,作为一家与运功直接相关的科技企业,体育营销绝对是康比特在推广品牌路途中一个绕不开的命题。

 

    赛事赞助重拳不断,体育营销一箭双雕

    纵观康比特的体育营销之路,可谓是重拳不断。除全力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外,康比特又鼎力支持了世界武搏运动会、中国花样游泳公开赛、北京铁人三项世界锦标赛等多项国际赛事;公司也先后签约罗雪娟、申雪、赵宏博等奥运冠军作为形象代言人。2011年年初至今,康比特又陆续赞助了CCTV5《武林大会》系列武术比赛、全国排球联赛、大奖赛、锦标赛、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等赛事。

    白厚增博士认为,上述体育赛事的精神与康比特的企业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康比特一直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离不开合理有效的营养补充,更需要持续不断地科学运动。同时,身为行业领军者的责任,也促使康比特借助体育赛事,尤其是一些大型国际赛事,全力打造品牌形象,提升整个行业的影响力,并向世界展示中国企业的实力和参与热情。

    大手笔的赞助行为不仅提升了康比特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也加深了大众对运动营养食品的了解,扩大了整个行业的影响力,可谓是一箭双雕。康比特今年深化了大众渠道,其产品全面进入了北京、辽宁、江苏等地的大型商超后,主打的蛋白粉等明星产品就受到了大众的一致青睐。  

 

(图为:康比特董事长白厚增博士与世界自行车运动中心主任阿兰·罗菲先生一同为“爬坡王”奖项颁奖)

 

(图为:康比特董事长白厚增博士与世界自行车运动中心主任阿兰·罗菲先生一同为“爬坡王”奖项颁奖)

    据了解,今年的环京赛,康比特还加大了赞助力度,独家冠名了10月11日的第三赛段。当天比赛结束,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厚增博士受邀与世界自行车运动中心主任阿兰·罗菲先生一同为“爬坡王”奖项颁奖。北京康比特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焦颖女士受邀与世界自行车运动中心主任阿兰·罗菲先生一同为“敢斗奖”奖项颁奖。“未来,康比特将继续以更高的目标、更专业的服务,努力推动中国运动营养食品行业和大众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白厚增博士说道。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