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哈佛《商业评论》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差异化是公司战略的核心,也是公司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耐克的差异化在于品牌实力、公司与顶尖运动员的关系,以及注重性能的卓越产品设计。苹果的差异化包括开发易用软件的强大能力、iTunes整合系统,以及简洁的设计和产品线。作者研究发现,真正成功的公司都是围绕少数鲜明且稳健的差异化形式来制定战略的,而且这些差异化形式自成体系,并相互加强。

公司最强大业务中的最强大差异化来源,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然而,研究显示,大多数公司的管理团队很少讨论或衡量这些来源,因此对于这些来源是什么,更是莫衷一是。

要扭转这种局面,关键是要用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认识差异化的来源。一种办法就是回顾分析公司最近实施的20项增长投资和计划,从中找出它们的共性。公司在思考自己的关键差异点时,不妨参考一下以下标准:(1)它们真的与众不同吗?(2)与竞争对手具有可比性吗?(3)与你提供给核心客户的服务相关吗?(4)相互加强吗?(5)被公司各级员工清楚理解吗?公司对自身模式和成功来源认识得越准确,就越能准确地将创新资源投入到面临威胁最大和变革需求最大的领域。

公司实现增长的最佳途径,通常是在新的领域复制自己最强大的战略优势。而可复制商业模式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将差异化来源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和遵循的惯例、行为和活动体系。

尽管差异化处于可复制商业模式的核心位置,但它需要一个高度专注又快速适应的组织来提供支持。作者的研究表明,如果公司能够将差异化转化为几条简单的不容商榷的原则,并传达到一线,如果公司能够建立稳健的学习体系,使自己不断适应变化,强大的差异化就能创造最持久的利润。

不容商榷的原则 这是可复制性的基石,让所有人能够有统一的认识。不容商榷的原则将公司差异化背后最重要的信念和假设转化为几条规定性陈述,所有员工都能够理解和认同这些陈述,并在做出权衡和决策时加以参照。共同的观点、核心的信念,以及共同的语言,有助于增强每个人的沟通能力,培养自我组织,从而减少层级和工作移交次数,缩短沟通线路。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也就意味着你能比竞争对手把握更多的增长机会,并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更多的成果。

稳健的学习体系 清晰的差异化在必要原则的支持下,能够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至少短期内是这样。不过,随着市场的变化,成功的公司还必须能够快速学习,并适应新的形势。在拥有可复制模式的公司中,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是直接及时的客户反馈。而先锋集团、苹果以及其他许多公司采用的净推介值法,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如果没有建立不容商榷的原则和稳健的学习体系,也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来保持和保护差异化,那么,可复制的差异化就会衰退,甚至荡然无存。诺基亚就是一个令人警醒的例子。它在统治市场长达十几年后,仅一年时间就把市场地位拱手让给了苹果、谷歌和RIM公司。

研究表明,围绕最鲜明的差异化而制定的最简单战略,让公司不仅在客户方面获得隐性优势,在内部一线员工方面也获得隐性优势。当公司员工深刻理解差异化的来源,他们就会快速有效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并不断学习和改进商业模式。而且,他们会持续取得非凡的绩效。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