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哈佛商业评论网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决策。做决策需要依靠大脑,但大脑会经常欺骗我们,导致我们出现认知偏差,做出错误决定。一个人认识自己困难,认识自己的大脑的运作方式更困难,因为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自己大脑,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不过,还好,心理学家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我们的大脑提供了一些洞见,帮助我们避免决策过程中的陷阱。

认知神经科学家阿兰.桑菲通过研究大脑思维的过程,发现人的大脑无非是在动物的大脑上加了一层文明的物质——人的脑皮层,正是这部分物质能够让人进行计划、思考和决策。由于人的动物本能比文明的物质进化得更加久远,因此人的动物大脑往往会“劫持”我们的认知功能,我们有时候会受人的动物本能的驱使,做出非理性的和不合逻辑的决定。

因此,永远不要高估了人的理性,人往往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决策。杜克大学教授丹.艾瑞里写过一本书《PredictablyIrrational:TheHiddenForceThatShapeOurDecisions》,中文译名《怪诞行为学》,就列举了大量人的非理性行为。人们在做出这些非理性的举动出来时,往往是不自觉的、顺其自然的,他们事后甚至不敢相信,当时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出来。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避免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呢?一般来说,企业高管在面临重大战略决策时,通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下属提供的信息。这些下属往往比高管更贴近项目本身,但往往会因为一些情感因素存在判断失误,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见。管理者在决策时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识别并消除下属团队的认知偏见,提升决策质量。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最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重大决策十二问》,认为企业高管即使认识到自身的认识偏见,也对于纠正自身的认知偏见没有什么办法。他们能做的,就是在适当的工具帮助下,发现并消除团队成员的认知偏见,建立不受认知偏见影响的决策流程,提升整个组织的决策质量。

这篇文章提供了12个问题组成的问题清单,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决策者应当问自己的问题,第二类是用来追问建议者的问题,第三类是用来评估建议本身的问题。

第一类问题包括:1、提案团队是否会为了私利而犯错?如果提出建议的人可从某个结果中获得超乎寻常的利益,决策时要格外审慎。2、建议者是否感情用事?当建议者对提案有很深的感情,就容易低估风险、夸大好处。3、提案团队内部是否存在不同意见?事实证明,那些敢于在决策过程中不随大流、发表不同意见的人,他们的意见尤其值得关注。

第二类问题包括:1、提案团队对情况的分析,是否过多地受到类似显著事例的影响?2、其他可靠方案都考虑过了吗?3、你现在能搜集到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吗?4、你知道提案中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吗?5、提案团队是否认为某个人、某个组织或某种方法在一个领域获得了成功,它就能在另一个领域照样成功?6.建议者是否深受以往决定的影响?

当每一个管理者用这套方法去做决策时,他会很容易建立起一套不受认知偏见影响的决策流程,从而提升决策的质量。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驴肉卷饼》
一哥们去买驴肉卷饼,对老板说:“给我卷一个,不要葱, 给我多放点肉,放,放,再放,再放点,再多放点……” 
老板抬头看着他,幽幽地说:“我给你卷头驴吧?”   
启示    
服务的前提是利润,利润空间可以被挤压,但绝不能消失,否则连同利润一起消失的还有服务。
所以不要一味的过度要求,每个人都要生存,你拿走了他生存的空间,服务也就消失了。
请尊重每个行业每一位尽心尽力为我们服务的人。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