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陈司星 经济观察报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刊登于《经济观察报》2011年8月29日观念版的“请集体关注TCL国际化”一文,作者姜汝祥博士视角独特、引发思考。但是,对于“国际化”的理解,笔者在此与姜博士商榷。

  按照姜博士的主要立意,“中国经济发展三十多年来,最大的误解是把出口化当成了国际化。”这种观点和定义容易引发误解。

  首先,根据笔者浅显的理解,出口与国际化不是分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出口的过程属于国际化的一个阶段。很多中国企业正是从产品的贸易型出口、才逐步迈向更高级阶段的国际化实践。所以,众多还在出口阶段的中国企业大可不必为自己坚守的出口业务而感到“内疚”。出口同样是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

  第二,国际化并不是所有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也不必要一定从出口型企业过渡到国际化的企业;一切还要看自身的战略定位、宏观环境以及自己所拥有的半斤八两。

  第三,姜博士的文章中对“国际化”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其实,整个管理学界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如果参照TCL的策略,境外兼并收购就是国际化的同义语,也有失严谨和准确。产品出口、境外设点、收购兼并、境外直接投资、境外合资合作参股、境外IPO、承揽业务(如国际工程承包)等等,都应该属于国际化的范畴。因此,国际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地缘上的全球资源配置。

  第四,姜博士文中关于家电行业领导者从美国转移到日本、韩国,再从日韩转移到中国是大势所趋的判断也有些过于乐观。事实上,中国的家电产业除了在上世纪90年代漂亮地阻击了洋品牌、确立了自身市场地位之后,遗憾的是这十几年来在产业进步和创新方面,步子不是太大,距离成为家电产业的领导者尚需时日。

  姜博士的文章引发了我们和产业的思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将TCL作为中国企业实践国际化的标杆,还需观察。

  (作者为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游泳的故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他的船。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她了,被人开炮吓跑了。
15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不到……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
点评
这个故事讲的是目标要看的见,够得着,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目标,才会形成动力,帮助人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