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财富中文网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著名的女装品牌,梦芭莎在2010年中,从金沙江创投融到了2000万美金。

  2000万美元能做些什么?

  2000万美元能在上海全城公交站候车亭灯箱上大概挂一个半月的广告。

  同时2000万美元,还能够在央视一套黄金广告时段播上大约1个月的时间。

  电商企业一获得融资,马上就会在传统广告领域烧钱,这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现象,回忆一下,在那些候车亭、地铁站、楼宇电视、报纸、杂志,充满了B2C商城们的广告:京东、凡客、走秀、梦芭莎……而线下烧钱带来的收益如何呢?电商行业的人都心里面很明白回报率低得惊人。

  但是很多风投却认同这样的烧钱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出规模。负责投资梦芭莎的金沙江合伙人朱啸虎就认为电商投资已经没有机会了。互联网公司,永远都是快鱼吃慢鱼。

  与此同时,却仍然有很多坚持梦想的电商品牌耕耘者在前仆后继的投身这个行业,很多人在极低的转换率中失败了,离开了这个行业,而很多人仍然相信细分市场有着巨大的机会。我们的创业者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个泡沫时代中的电商创业呢?

  电商是大趋势

  本质上,电子商务是是一场销售渠道的革命,而且是消费品流通史上前所未有的“渠道革命”。 事实上,电商才刚刚开始。去年,中国电商零售额为5000亿,占社会商品总零售额只有2%左右,在未来数年之类,电商的总量翻个10倍,占社会商品总零售额之比率翻个5倍并不是问题。

  在这场“重量级”(涉及万亿消费品分销渠道,结构性变化)的渠道革命面前,电子商务大佬们认为电商泡沫2年破灭或洗牌结束的判断,恐怕都会被时间证明目光短浅。

  做品牌,别做渠道

  很多电商从业者都希望能在垂直领域重复京东的故事,事实上,做渠道需要很强的资金实力。对于大部分的中小创业者来讲,依托已经形成的渠道建立自有品牌才是更好的选择。

  去年在电商零售额的5000亿中,淘宝占了4000亿。而2011年,京东商城、当当、凡客V+、百度、腾讯等多渠道的电商平台已经形成。

 而国美、苏宁等传统零售业大佬也加入到了这场电商渠道争夺战中。因此对于真正的设计师品牌(无论是原创时尚品牌还是快时尚模仿品牌),多渠道格局的形成,使得他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永远不要考虑线下

  为了短期冲销售额,很多电商企业在线下开了店。作为创业者,不要羡慕。如果你能明白那不过是一个资本游戏,而资本在这个游戏中已经越来越玩不转的时候(比如之前上市而目前股价低迷的麦考林),创业者就应该完全摒弃线下开店的想法。因为你永远无法以线上的定价来承受线下的成本。相反,不要去羡慕那些国际知名的线下品牌。抓住线上的人群,做线上人群中的第一口碑,就赢得了未来。

  做细分市场的老大

  在电商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极强极大的竞争对手时,寻找到细分市场,并在细分市场中增加品类,完善设计,树立品牌,建立消费者联系,从而成为该细分市场中的老大。再寻求其他姐妹品牌或者其他细分市场的拓展机会。

  专一的去做一件事情,甚至专一而执拗的为一种类型的客户服务。事实上,市场的突破口无处不在。每个细分市场都会产生几个大赢家,而这样的细分需求却又时时刻刻在产生。

  做长期的品牌经营者

  电商的生产都是外包的,很多电商试图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高效的IT系统和供应链上。但是长远来讲,IT系统可以外包,仓储可以外包,呼叫中心可以外包,品牌真正的价值是长期和消费者进行的独特的情感诉求和沟通。永远围绕着品牌的核心情感诉求来不断建立用户忠诚度。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是一个长期见效的过程。没有捷径。一切传统品牌做品牌的方法,仍然对电商品牌有效。

  抓住品牌的核心用户群,给自己最忠诚的客户最丰厚的回报。甚至,让他们参与到产品的设计,营销和口碑传播中。

  小结:电商的未来属于新一代的创业者,他们懂消费者,习惯网购,会设计,善分析数据。他们思维活跃,他们彰显个性。他们懂得借助资本,同时又能务实而长远的规划企业的未来,守住品牌经营的底线,获得有机而不是拔苗助长式的增长,从而成就一个伟大的品牌,赢得未来。

  电商的创业机会,才刚刚开始!

丁辰灵,财富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连续创业者,天使投资人。现任中陛资本SINOBEAT Capital 管理合伙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