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Chunka Mui 福布斯中文网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随着全球经济日益成为知识经济,企业家精神——对新商业机会的发现和利用——成了最流行的词汇,这是很有道理的:它是唯一一种无法在不同公司之间转移的资源。在这个山寨盛行、市场饱和且行业门槛较低的环境下,企业的市场优势往往会迅速丧失,企业家精神成了全球产业竞争的终极利器。中国是否也有这种资源?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界定和区分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家精神:需求面企业家精神和供应面企业家精神。需求面企业家精神从消费者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出发,构想出合理可行的商业概念,以弥合这道鸿沟,消费者是其商业世界的核心。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经济资源,是在发现并探索某种商业机会之后才筹集的。

与此相反,供应面企业家精神起源于某种商业机会被发现并探索之前,就积聚起来的经济资源。周遭似乎到处都有获得巨额财务回报的机会,受此诱惑,投资者无法遏制追逐潮流并大量举债的冲动,其投资通常建立在对企业盈利前景的错误假设之上,或者高估了其产品的真实需求。在中国盛行的是哪种企业家精神?

两者皆有。需求面企业家精神是中国私营企业中的主流,它们追求市场上需求面的商业机会,这样的企业包括:互联网巨头百度、电子商务公司当当、网络媒体公司新浪和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等。需求面企业家精神在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中盛行,它们往往从市场的供应面出发追逐商业机会,这种企业包括:中石化、中国移动和中国人寿等。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通常不是通过市场研究来发现消费需求,倒是反其道而行之,先筹集资金、大建设施、招聘劳工,然后才来寻找消费者的新需求。

私营企业中有小部分也奉行供应面企业家精神,它们惯于抄袭和复制外国产品、品牌和商业概念——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
 
译:黄兴宇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风险》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境界思维:一个不愿付出、不愿冒风险的人,一事无成对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