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国经营报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有调查数据显示,未来5~10年将是中国企业交接班的高峰期。一批50~60岁的富豪经过20年的拼搏后,要逐步将公司移交给儿女或者经理人。

可以预见,这一过程将会充满艰难和曲折。事实上,企业交接班过程的许多问题现在已经开始凸现: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不分、创始人恋权、接班人不力、治理环境不尽如人意

香港中文大学(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会计学院财务系教授、体制与治理中心副主任范博宏(Joseph Fan)研究了1987年到2005年间发生在中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217个家族企业继承案例。他发现,在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发生代际变更的前5年和后1年,经市场指数调整的公司股价平均下跌了56%。

“企业价值在继承过程中的减损程度令人惊心。”范博宏感慨到。

企业如何传承并寻找对策已经迫在眉睫。

启示一

企业交接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冯米教授和韩亦教授均认为,只有尽早制定并着手推进“交棒”,才能让新的继任者的学习期长一些,对企业的认识更深刻一些,企业也才可能避免因为急剧交接带来的剧烈震荡。

早在199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布瑞克(Donald C. Hambrick)和福克托玛(Gregory D. S. Fukutomi),结合总裁任职期间领导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曾提出了一个企业总裁生命周期的五阶段假说。

冯米将其翻译为中文,它们分别是:奉旨接棒-小试牛刀(微博)(博客)(微博)-选择并确定中长期战略-大力践行-落日西沉。也就是说,每个总裁任期都会呈现出这样一个“倒U型”阶段曲线,这和其任期内企业的经营业绩曲线走向基本一致。

如何让企业家更替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从理论上讲,两个 U 越接近,将越可能减少交接的震荡,企业受到的影响也有望降到最低。”冯米称。

GE前CEO杰克·韦尔奇的例子可以拿来借鉴。

韦尔奇曾经用8年时间培养后备领袖,把有可能继承他的职位的人员分成3组,第一组十多人,是他认为可能性较小的;第二组约7~8人,可能性稍大一些;最后一组只有3个人,是他觉得最有可能继承CEO位置的。

8年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最终他选定的是第一组的人员。由此可见,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启示二

“无形的东西”尤其需要传承

北大光华教授陈玉宇则结合多年的研究提出,企业交接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很多“无形的东西”难以传承。他认为这些东西包括:声誉、政治联系、社会网络、人脉关系、个人魅力及独特的生产过程等。

香港中文大学范博宏教授,以及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何顺文亦在早先时候,发表过类似的看法。

比如范博宏就曾经举例说:“很明显的是,如果李嘉诚退位,他的资产可以很顺利地打包转让给下一代,但是他的人脉以及对其企业发展至为重要的政商关系,则未必会像其他资产一样顺利交接。”

何顺文则进一步指出,部分香港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他说:“我们发现,香港的第一代家族企业家们已经有意识地计划 其子女与政府官员们会晤,甚至连经商与旅游也会带着这些子女,教导他们日常如何与生意伙伴打交道。”

此外,范博宏还认为:“要顺利传承,一定需要有包容其子女与外部经理人进行竞争的过程。”

启示三

公司运营要制度化

企业交接需要传递,同时亦需要改变。

以民营企业中的家族企业为例。众所周知,家族企业的一个特点是,家族管理多于专业管理,对内依赖家规规范企业的运作,对外则借助家族的信誉、声誉与利益相关者打交道。

范博宏认为,这种治理模式,在创业早期能够调动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和提高经营决策的效率,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家族成员的想法渐渐会出现分歧,家规可能也不再被家族成员所认可,其约束力大大减弱。

尤其是企业面临“交棒”问题时,由于家族成员间存在利益冲突,家规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家庭纷争。

他认为,继任者要创造一个新的治理结构,能够对公司的决策提供客观、专业和可靠的指导,让利益相关者相信他们的利益能得到有效保障,实现对企业信誉的维护。

而且,如果继任者无法完全继承父辈的威望和声誉,他就必须把自己置于更加严格的治理约束之下: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提高监事会的监督能力,引进更多专业经理人,实现董事长和总经理职位的分离,改善会计、组织的透明度及发放更多的股权用于激励。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亦持类型观点,他提出,将企业运营流程制度化的运作与重视公司治理,对企业发展更具长远意义。

启示四

外部商业环境亟须改善

包括陈玉宇在内的多位专家亦提出,目前国内企业出现交接困难,其背景因素是国内公司的管治环境较差,“这导致企业交接已经成为公司面临的普遍困境。”陈玉宇说。

比如,在英美,国家通常有较为严格有效的法律保护企业大股东的利益,因此家族控制的企业占少数,股权较为分散,公司管治也较好。但是在亚洲国家,由于法律环境较差,许多企业主不得不实施家族控制,将权力牢牢地抓在手里,避免大权旁落,以免管理层侵蚀大股东利益,或是暗中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我想有些家族企业并非不知道由职业经理人来经营会更好,但是如果他们的利益不受有效保护,则很难实施。”范博宏说。

例如,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和明确的关于“股权继承”的法律,涉及此问题的法律条文散落在《公司法》以及《继承法》若干部分,在审判实践中对此的处理也不一致;此外,如何规范职业经理人的作为和考核也重要,这一切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