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罗杰 马丁 哈佛商业评论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在这个世界上,由各种类型的CEO、公司中负责战略的领导者以及战略顾问制定的战略多如牛毛。但是,良好的战略却凤毛麟角。毫无疑问,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解释,不过,我在这里想谈谈我的看法,我希望借此引出你的回应,也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项良好的战略是将两个不同的逻辑创造性地整合到一起的产物,而不是一个线性分析的逻辑流(logic flow),但是,很少有CEO和“战略家”能熟练掌握必要的创造性整合技巧。

  两个最根本性的战略选择就是决定“在哪儿玩”(where to play)以及“如何获胜”(how to win)。这两个决策——也就是公司在哪些领域参与竞争,以及公司基于什么去参与竞争——是产生战略优势的“组合拳”。然而,我们不能将它们视为相互独立的或者按序排列的两个环节。在一个卓越的战略中,“在哪儿玩”的选择和“如何获胜”的选择构成了一个整体,而且会相互增强。

  举例来说,只在本国市场运营看似是“在哪儿玩”的完美选择,同时,技术优势的基础也是个“如何获胜”的完美选择,但是,将它们整合到一起却几乎一定会产生糟糕的战略——因为研发的全球规模经济效益,有些竞争对手会进行全球化运作,并摧毁在运营地理上局限于本土的竞争者。因此,这两种选择并不成其为一个整体,也不会相互强化。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苹果公司(Apple)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在哪儿玩”的选择与“如何获胜”的选择的完美匹配。该公司“在哪儿玩”的选择是,在众多“高介入度”消费电子品类(比如,计算机,音乐以及手机)中的广泛参与;而“如何获胜”的选择是,在用户体验设计方面以及对生态系统的控制方面去进行竞争。这种匹配放大了公司在这两个领域——也就是公司选择生产Mac、iPod和iPhone等产品的领域——构建起来的获胜能力。

  可问题在于,通常情况下,CEO们并没有熟练掌握将不同逻辑以这种方式整合到一起的技巧。更为习见的情况是,他们常常以对单一逻辑施压的方式来制定战略。他们喜欢分析某个问题,之后,提出一个充分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进行全球化运作,或者如何控制成本,或者如何推介一款新产品等,而不是为两个有机整合在一起的问题寻求答案。

  因此,他们中有很多人将战略要么视为“在哪儿玩”,要么将其视为“如何获胜”。比如说,在当今的全球制药行业中,似乎大部分CEO都将企业的战略定位于只是在以前获利丰厚的医药行业参与竞争,同时,其他竞争对手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这种拒绝考虑“如何获胜”的策略以及必然随之产生的跟随战略,就是这个行业的表现迅速走上下坡路的原因之一。

  另一种选择是,对很多高科技企业的CEO来说,居于统治地位的选择就是利用专利技术取胜。这是一种对“在哪儿玩”保持缄默的战略,这种战略已经让很多科技公司走上了歧途,因为对它们来说,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于这些技术到底应该应用于什么地方,正如我们在北电网络公司(Nortel Networks)的变化中看到的,尽管该公司坐拥技术专利的宝藏,但现在,却走上了破产法庭。

  与此同时,公司战略家和战略顾问虽然掌握了用于分析“在哪儿玩”——“五力模式”(five forces,作为由外而内的管理工具,五力模式从五个方面分析企业的竞争力,这五个方面分别是,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该模式对公司战略制定产生了全球性的深远影响。——译者注)、“利润图”(profit maps)等——以及“如何获胜”(经验曲线、价值链、VIRO模型等)的各种概念工具(conceptual tool),然而,他们目前还没有能将特定的“在哪儿玩”选择,和与之相适应的“如何获胜”选择整合到一起的分析工具,相反的情形也一样。这样的整合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深刻见解。希望成为公司战略家或者战略顾问的大多数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比起他们视为“猜测”的工作来,分析的工作更能让他们心安理得。因此,他们往往会成为战略分析专家而不是战略专家。

  我认为,这就是CEO和“战略家”很少能制定出良好战略的原因所在。战略制定是个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为了富有创造性地将你“在哪儿玩”的选择与“如何获胜”的选择整合到一起,制定卓越战略的过程必须要超越基本分析的范畴。

  翻译:鲁刚伟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