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0日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美国商学院有一个研究,探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一样商品增加了“50%”的量却不加价,它等于是降了“33%”的价,你知道我的意思吗?

 

但是如果有一天,一瓶饮料上面写“加50%的量”,而另一瓶饮料则写着“降33%的价”,大部分自以为聪明的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选前者,因为它的数字看起来比较大。

 

“加50%的量”听起来真棒!听起来真多!当然比“降33%的价”还要棒啦!

 

这个实验的结果非常惊人,他们找来一群实验者,让他们分成两组,分别看了这两样商品,一样是“折价X%”,另一样是“加了Y%而不加价”,结果,后者多卖了73%的业绩。可见,营销人员绝不可忽视“数大就是美”的力量。

 

《经济学人》将此现象称为“增数盲点”,这种盲点,是每个人都有的现象。他们又做了一个更清楚的实验:你要“加33%的量”还是“降33%的价”?大部份的人看到这个数字,感受竟然是“一模一样”!实际上,正确答案应该是降价比较划算!

 

有趣的是,我认为,“增数盲点”不只在说人们对“数大”有错觉而已!它其实暗示了另一个很有趣但常被忽视的问题——人类不喜欢“算出来”!

 

学者举了另外一个实验,拿了一件连续降价两次的衣服,先打了八折,再打八五折!这样等于打“六八折”,但大部分的消费者却觉得:打了两次折,好像比“六折”还便宜。

 

大部分的人就算是在买东西这么重要的时刻,竟然都不愿意去稍稍把结果“算出来”,以致容易被表面的数字误导。其实,只要看到数字,先算出结果值,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误导了!

 

但是人们就是这么“懒”,不愿去算,只是看到表面的数字就罢!

 

我想到,这个现象可发生在很多事情上面,比方说,在我们的面谈室。我会问对方的期待薪资。往往对方都是说:“我上一份工作是×万,所以这次要加上3000元。”当然,有些是虚报的,但有些人是真的,大家总觉得,换个工作就是增加几千元,如果不是增加的,就不考虑这份新工作,增加比较多的,就优先选择……这样的考量到最后,失去的是自己。

 

因为,10年后,带领自己往上跳两倍月薪的,往往是其中一份工作“任内”提升,或者是其中一份工作做得非常好以至于可以跳到另一家公司拿两倍月薪。

 

可惜的是,我们看到上班族对于薪水的重视,往往是重于“薪资增幅”而不是在于“最后绝对薪资”。人生实际是被最后的那个数字在养的,你的薪水多少,在每段工作期间并不重要,比同学又多了5000元还是10000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有得到的钱是用来支付“你自己”的生活。

 

小至买东西,大至人生大事,可不可以不要再被表面的数字迷惑!我们应该记得随身带着“计算器”去做每一个决定。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便捷”还是“诱惑”?》
  我们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希奇,于是就问道:
  “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
  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启发思考:
  看完这个故事,你大脑里想起的一个产品会是什么?小米手机!没错,雷军就是那个老农夫,把小米手机放在屋檐上,让你勉强可以够得着,让你欲罢不能地想去够着。
  容易得到的,也会随手扔掉。太难得到的,有些人争取一会儿就放弃了。只有勉强得到的,意外得到的,人们就会感到惊喜,倍感珍惜。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